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稿
最新审定人教部编版
第八单元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目录
24 司马光
25 掌声
26 灰雀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语文园地
24 《司马光》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文章《司马光》,下面就以下几点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司马光破瓮救友的一篇历史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故事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和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愿意亲近古文,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对照课文,理解司马光破瓮救友,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达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生字“司、庭”。
2.正确、流利跟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和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朗读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第一次与文言文相遇。学生可能会觉得古文比较难读,难理解。为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学中采用以下策略:
1、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好古文的停顿。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阅读,通过交流,正确理解。在理解方面,不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不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避免拔高要求。
3、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古文中“找相似”(通过扩词语找到古今意思相同之处)。比如,“戏”就是“嬉戏”的意思,“击”就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此外,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机时刻司马光的冷静与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奔涌出来的状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中有所体会。
教学准备
1.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趣识小古文】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激趣,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小朋友读的故事《司马光》。
2.读题,板书课题:24司马光。
(二)老师范读,初感古文
1.范读。
2.交流:你觉得古代的小朋友读的故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司马光》有什么不同?
3.小结: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文言文。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
【趣读小古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注释。
(二)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句子朗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交流:你发现读古文和读平常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3.学生再次跟读,读出停顿。
4.学生划出停顿,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练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特点的感受。】
【趣解小古文】
(一)默读课文,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并思考交流分别指谁?
(二)首句为例教方法。
1.指名读第一句。
2.同桌交流,说说理解了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可以通过看插图、借注释、扩词语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4.借助方法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5.指导朗读。
(三)学以致用练方法。
1.同桌合作,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句。
2.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迸”就是“涌出”,体会古人用词精妙。
3.指导朗读。
(四)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1.师生对读。
2.齐读课文。
3.交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趣延小古文】
(一)阅读链接: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听读故事。
2.交流:司马光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指导书写“司、庭”。
1.学生自主观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交流。
相机指导:半藏半露。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反馈。
(三)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课文,它仅仅用了两句话,三十个字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司马光破瓮救友的完整的故事。语言非常简练,这就是中国古文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
回家把这篇古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设计意图:学一篇带多篇是部编语文教材的特色,通过设计1+1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课后作业设计多次读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也为下节课重点学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做铺垫。】
七、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八、 教学反思
由于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要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这四大板块,在教学中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中下足了功夫。再就是在《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的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的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最后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设计了想象补白的创编,纵观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还是挺高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挺多的,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的细节处理的不够机智,也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25 《掌声》说课稿
说教材
《掌声》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文章内容是写残疾人英子内心忧郁、自卑,但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自信开朗。课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全文语言质朴,饱含深情,尤其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掌声》一文多次通过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所以,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品读英子的内心世界,领悟掌声的神奇魅力,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英子内心的情感变化。
3、能从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鼓励和关爱的。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语言,揣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
说学情
本文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文语言质朴简单,对他们来说读懂这个故事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平淡的叙述后面却包含着充沛而深厚的情感。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小英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促进学生实现文心和人心的和谐交融。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我主要采用“悟读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掌声”为突破点,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用心去学,动情去读,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局限了其理解和表达的快速到位,需要在对语言文字的层层读悟中渐渐达到悟情和传情。所以本课教学我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生情”的教学特色。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体会法、联系生活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谈身边的人与事,由此真正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欢迎吗?生鼓掌。 热烈的掌声,浓浓的欢迎之情!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掌声》。
2、齐读课题。
3、指导书写“掌”。第一笔竖压在竖中线,口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大方。请在本子上书写2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屏幕出示】
落下残疾 姿势 骤然 情况 默默地
普通话 联欢会
热烈 讲述 犹豫 忧郁 投入 镇定 鼓励
①带拼音,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多音字“落”“调”
②去拼音,开火车读
③齐读
3、请5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点评(小评委)。
4、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围绕掌声写了什么内容?师提示默读时要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圈画
5.指名回答,师板书(忧郁 开朗)
(三)、细读文本,感悟掌声前的英子
1、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默默”“总是”品读“忧郁” 掌声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受到英子的忧郁,把它画下来。 【屏幕出示】:她很文静,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最后一个离开。
(1)指名读,说说发现什么?
生:少了“总是”“又总是”
师:少了这两个词行吗?为什么?
生:……
师:是啊,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英子天天如此,学学如此,足见她的忧郁多么严重!
指名读,齐读
2)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吧,当同学们在游戏说笑时,她总是……
生齐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同学们在教室里跳舞唱歌时,她总是……
生齐读:默默地坐在……
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助威时,她总是……
生齐读:默默地坐在……
师:英子的生活中没有……没有……
生:……
师:有的是?
生:痛苦,孤独,难受,伤心
你能够把英子这份忧郁、无助、痛苦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 全班齐读。
2、学习第2-3自然段。
生自由读2--3自然段,按要求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句子:
①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立刻什么意思?她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指导朗读
②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犹豫是什么意思?英子犹豫什么?
生……
师:慢吞吞是什么意思?眼圈红红的说明英子快……
师:英子的心里多么纠结,痛苦,难受,这就是
生:(齐读 忧郁) 指导朗读
归纳学法:抓住英子的动作神态等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后来,英子却发生了变化,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她的变化-----第四自然段
(四):对比读,掌声后的英子
请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合会上,还让同学们教他跳舞。
指名读,请问你的脸上带着笑容,语调轻柔快乐,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英子变得开心了!我很高兴! 全班齐读。
师:英子会怎样跳舞呢?展开想象吧 生交流
师:拿起你的笔,写写吧! 交流评议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表演才艺,同学们在该生表演前后分别给予掌声,师作为采访者,请表演才艺的同学谈感受,师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掌声前描写英子的句子。
2、文中描写了几次掌声?画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
3、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4、解读第一次掌声。
(1)为什么同学们在此时响起掌声?
(2)英子讲故事前有什么表现?
(3)同学们此时的掌声对英子表达什么意思?
小组交流讨论课件出示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英子因为身体有残疾非常自卑。 指导朗读,体会英子的自卑心理。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讨论:从英子的动作、神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交流。
生A:我“从立刻把头低下去”体会到她很紧张、害怕。
生B:我从“慢吞吞”体会到她不愿意上讲台。
生C:我从“眼圈红红”体会到她内心很痛苦。
生D:我从“犹豫”体会到英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把你的理解读到句子中吧!)
指导朗读
是呀,英子在犹豫什么呢?她为什么犹豫呢?她心里有着怎样的矛盾? 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她很自卑
师:她能不能放弃讲故事?
生:不能,因为老师让轮流讲故事,如果放弃就会让老师失望,让同学们瞧不起,
师:此时此刻英子的心情是矛盾的,是痛苦的,面对这两难的决择,英子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指名读,齐读)
师:从英子的动作中你体会英子次时心情怎样?
生: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她很痛苦,很紧张,很害怕,很不自信。
师:你真厉害读懂了英子的内心,她最需要什么?
生:同学们的鼓励和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你能把同学们的鼓励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假如此时你就在英子身边,你会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生:英子别害怕!
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同学们没有说话,但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英子吧!(生鼓掌)理解热烈而持久
5、理解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课件出示: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质疑:同样是掌声,你觉得一样吗?
体会不同之处,通过掌声同学们想向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的真好!你太棒了!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生:英子你成功了,为你点赞!
师:同学们的掌声里充满着赞扬、肯定、和鼓励,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赞美英子吧! 鼓掌
6、面对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英子的心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从深深地鞠了一躬体会到英子对大家充满了感激之情。
生:这里的“一摇一晃”和前面的不同,这里充满了成功后的自信。 鼓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滋润着英子的心田
7、解读讲故事后英子的变化
出示句子: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体会英子的开朗、活泼、自信。
(三)、感情升华
多少年过去了,英子没有忘记同学们的鼓励,她给我来信了齐读英子的信:
课件出示: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2)假如你的好朋友考试没考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板书设计
掌声
忧郁→→→开朗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第一课时重点指导两次次掌声,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这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在感悟掌声的内涵教学中,通过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掌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26 《灰雀》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灰雀》。我的说课主题是—读故事,品对话,识名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重点在于讲述名人身上平凡的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而本课描述的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丢失灰雀时,遇到将灰雀抓走的小男孩,并通过交谈促使小男孩将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关爱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优良品格。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名人身上的优良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灰雀”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寻找丢失的“灰雀”为主线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定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读、 思、品、议、说、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读人物内心,思课文所写,品文中语言,说心中所想,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句子,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学 提出问题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 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 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欢快 或者 严寒 诚实 可惜 肯定 果然 面包渣 白桦树 欢蹦乱跳 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用横线把它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小画家。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并尝试分角色表演。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在全班内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五)、巩固达标拓展深化
多媒体展示导学卡—达标拓展性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测试题,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这样学生会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问:"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证据在哪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分析,学生自始至终思维保持紧张状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以手术台为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动人故事。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和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他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文章的课题是一个比喻句,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又暗含中心。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积累“当头一棒、陆续、继续、争分夺秒、连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3.查找其他资料,了解白求恩大夫的其他事迹,感受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2、教学难点:查找其他资料,了解白求恩大夫的其他事迹,感受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1、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
(1)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重点解决办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小庙周围越来越紧张的情境,抓住白求恩做手术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解决办法。以思考练习2题为凭借,同时结合上下文,找出有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议一议,说一说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简介白求恩
1.观看一段录像:剪辑影片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片段。
2.简介画面内容。(学生自由表达)
3.简介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因抢救伤员伤口感染,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2)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3)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4)怎样坚守这块阵地?
设计意图:课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认读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出示词语:
战斗大夫血丝白求恩
撤走危险瓦片布帘
迅速当头一棒争分夺秒
②重点指导多音字“斗”“大”的读音,了解多音字“挨”和“血”在本课的读音。
③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④“棒、撤、险、秒”四个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血、瓦、帘”可联系生活识记;“迅、速”可结合语境识记。
2.再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人物: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伤员做手术。
(2)感知情节:课文叙述了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的感人故事。
3.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找出重点。
(1)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内容?(第2~4自然段)
课文第2、3、4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白求恩在环境气氛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始终以手术台为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的情况,即事情的经过。(板书:战斗激烈)
(2)那么,事情的起因、结果又是什么呢?请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第1自然段讲的是齐会战斗打响了,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战斗的形势。(板书:战斗打响)
课文第5自然段讲的是齐会战斗胜利了,白求恩在手术台前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板书:战斗胜利)
(3)师:课文是按“战斗打响”“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顺序叙述的。这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三读”帮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本文,为下文品析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三)、品析环境描写,感受战斗的紧张激烈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环境的句子。
(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2)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3)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2.认真品读以上这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白求恩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危险。)
预设:
生1:我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当时的战斗特别激烈,小庙特别危险。
生2:我也感受到了,临时救护伤员的小庙越来越危险了。从“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到“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再到“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等语句中,我体会到当时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生3:白求恩大夫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做手术,恐怕连自己的生命都快要不保了。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危险、十分危险、万分危险)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速越来越快,表现出情况越来越危急。
(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扣住“突然、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淹没”等词练读。)
(2)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抓住两个“不断地”练读。)
(3)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紧扣“一连几发、许多、扑过来”等词练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环境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恰当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把事情发生的气氛揭示出来,还能烘托出人物的性格、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处,意在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方法品悟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精神品质。
(四)、品析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进一步感悟白求恩大夫高尚的精神品质
1.再次朗读课文重点段第2~4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求恩做手术时的句子。
2.学生交流找句子。稍作整理出示。
(课件出示)描写动作的句子:
(1)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2)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3)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1)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2)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课件出示)描写神态的句子:
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3.初探上述语句。
谁能抓住重点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动作:
第(1)、(2)句抓住“仍然”“镇定”“继续”体会白求恩不怕危险、忘我工作、医术高明的品质。
(相机板书:仍然、镇定、继续)
第(3)句抓住“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体会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相机板书:对工作极端负责)
语言、神态:
抓住“沉思”“至于我个人……不能离开”(相机板书:对同志极端热忱)“战士们没有……我怎么能……”“我是……不是……”“两天两夜”“布满”等词句感受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相机板书:国际主义精神)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详探白求恩的语言,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课件出示:
(1)抓住师卫生部长与白求恩的对话,思考:白求恩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白求恩不肯撤离手术台。)
(2)你是怎么理解“手术台”和“阵地”的?(手术台是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用的台子。阵地就是军队打仗的地方。)
阵地对于军人、对于战场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阵地丢失了,就意味着战斗的失败。坚守住阵地是非常重要的。)
(3)“手术台”和“阵地”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预设:
生1:在白求恩大夫的心中,士兵的枪支是杀敌的武器,与敌人拼杀的地方就是阵地。自己是一名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就是战斗的武器,做手术的手术台就是战斗的阵地。
生2:我有补充,这里的阵地其实指的是岗位。
追问:现在你知道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不肯离开手术台了吗?(白求恩大夫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小结:白求恩把做手术救伤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白求恩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坚守住自己的岗位,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4)白求恩大夫说:“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讨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预设:
生1: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人,他现在身在中国,为中国的伤员做手术,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啦。
生2:白求恩大夫把自己和我们看成是一家人了,他也是一名八路军战士。所以我觉得白求恩大夫不是客人。
小结: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抗日战争中受伤的战士做手术,他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所以他说自己不是客人。
(5)朗读白求恩说的话,读出坚决有力、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
设计意图:文章无非是个例子,像这样一篇略读课文,一篇写人记事类文章,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品悟人物性格、情感、品质。而这篇文章中除了环境描写,就是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最能突出人物的特点了。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白求恩大夫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然后再细品这些重点词句,感悟这些细节描写对人物品质的塑造作用。
(五)、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深情讲述:正是因为白求恩大夫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齐会战斗获得胜利了。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这两年里,抢救了无数受伤的战士,培养了大批的医务干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不幸感染,离开了我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人们修建了白求恩纪念馆。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白求恩大夫是怎么在危险的情况中做手术的感人故事吧。
设计意图:了解更多白求恩大夫的故事,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六)、课外拓展
1.阅读链接:《“你们想错了”》。
2.向爸爸妈妈或好朋友讲述有关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设计意图:意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使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况 白求恩 表现
黑烟滚滚 弹片纷飞 镇定
地基盘旋 炮弹爆炸 继续
瓦片落下 火苗扑来 争分夺秒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先要学生读画出描写当时白求恩所处的危险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语句。重点交流在这三次一次比一次危险的境地里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然后把白求恩工作的情景与当时恶劣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到白求恩工作的小庙里,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变话为画,不由自主地走入白求恩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忠于职守,一心只想着伤员的英勇献身精神中去,去争分夺秒的工作,去请求不要撤离小庙,……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憾。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
《口语交际:请教》说课稿
说教材
《口语交际:请教》这是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统编版教材注重口语交际训练的有序性。《请教》是第一次要求学生能就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追问,懂得追问的有效性。在本册课本里还安排了《我的暑假生活》、《名字里的故事》和《身边的小事》三个交际主题,有层次的训练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乐于交际。在第八单元安排的《请教》,既要求学生说清问题、有礼貌,还应该懂得追问的有效性。
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交际训练以及三年级前面三次交际主题训练,进入到本次“请教”。已经明白了与人交际时的基本礼仪,例如礼貌用语、控制音量、注意语气、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学生没有很好掌握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交际能力,以及还不能做到耐心听。因此,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出以下教学设计。
说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2.不清楚的地方知道多问问,懂得重复确认。
3.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请教他人,做到寻时机、耐心听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2.不清楚的地方知道多问问,懂得重复确认。
3.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请教他人,做到寻时机、耐心听。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说清问题(15分钟)
1.教师用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向学生请教,展开交际,走进话题。(教师问题:这是我第一次给你们上课,现在呀,我遇到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 等会儿请你们发言时,我担心你们不知道我请的是谁,我又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我该用怎么方式让你们知道我请的就是你呢?)
板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
3.出示泡泡,请学生默读泡泡里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兰兰和天天是怎样把自己的问题讲清楚的。抽学生尝试把问题说清楚,老师相机点拨方法(方法:先说问题再举事例)课件出示:泡泡里的内容
4.再次出示泡泡,请学生按照他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问题。自主练习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再抽学生检测是否能把问题说清楚。课件出示:分版块出示泡泡里的内容
【设计意图】首先用聊天的方式走进话题,并通过老师的示范说清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通过学生的自主发言,打开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并利用泡泡里的表达方式进行说清楚的方法指导。
(二)、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5分钟)
1、看微课,知道要寻时机和耐心听(5分钟)
(1). 播放天天请教老师的视频。向人请教要注意些什么呢?课件出示视频 (微课内容:老师正在打电话,天天去请教老师。天天:周老师,您好!周老师,您好(提高音量)
师:等一会儿
师:有什么事吗?
天天:周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师:什么问题,你说说看看。
天天:我的邻居借了我的足球好多天了,到现在都还没有还给我,提醒他还,我怕觉得我小气,可是又担心他一直不还,我该怎么办呢?
师:你去找他玩足球......
(2).并相机拓展向陌生人请教怎样称呼?向十分熟悉的人请教又怎样称呼?复习已有的有礼貌的礼仪。
(3).相机拓展生活中不能向他人请教的时候,知道寻时机和耐心听都是有礼貌的体现。板书: 请教
你好、谢谢…… 有礼貌 说清楚
寻时机 耐心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里已有的问题,录成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向人请教要注意的地方,复习旧知,构建新知,聚焦到寻时机和耐心听】
2、初试请教,学习追问(10分钟)
(1).带上问题同桌练习请教。并通过举手统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人数。
(2).根据学情的暴露,教师示范,通过追问来解决问题。请学生说一说老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知道请教他人还要多问问、会确认。
(3).请学生总结向人请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首次练习请教能做到有礼貌、说清楚,有可能会表现出虚假交际,教师发现虚假交际,抓住学生的真实问题,立足于真实情景进行会追问的示范。】
(三)、再次练习,学会请教(10分钟)
1.带上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四人小组里向他们请教。
2.请三组学生现场展示,其余学生做评价,用卡通大拇指为同学点赞。
3.教师总结:问题解决了的请举手,没有解决的举手,没有关系,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不能在课堂上解决,你们还可以去请教爸爸妈妈和其他人,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好了,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就是要给足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因此课堂预留十分钟让学生把自己还没解决的问题再次向小组成员请教。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尝试耐心听、懂得追问的有效性。】
六、板书设计
说清楚
有礼貌
请教
寻时机
耐心听
会确认
会追问
多问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以激情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讨论请教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请教时的要点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表演兴趣,在表演中,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指导,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迅速提高。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表演中有些拘谨,不能做到得体大方,还需多加练习。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活动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平时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密切联系读写,使学生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领悟写事作文的一般规律。
3.培养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密切联系读写,使学生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领悟写事作文的一般规律。
2.培养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四、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活动情节画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活动。但对于活动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学生不能突出活动的重点部分,做到有详有略。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像下面这些快乐而又难忘的场面。(课件出示图片)
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别人,你就能得到双倍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打开心扉,释放心中的快乐,一起来说一说你玩得最开心又难忘的一天,好吗?
(二)、畅所欲言,释放快乐。
1.回忆快乐。
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有很多,请你好好回忆一下那难忘的一幕吧。
2.分享快乐。
下面我们就把自己玩得最高兴的事情告诉大家吧。
3.相互启发,小组交流。
(三)、指导构思,点拨写法。
1.交流一组特点鲜明的记事文章,畅谈读后的感受。
2.指明交流,启发思路。
3.启发领悟,指导写法。
(1)有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2)多种开头的写法,灵活运用。
(3)掌握有序的表达方法。(顺序、倒叙)
(4)选择表达的顺序,列出习作提纲。
(5)指导写作。
(四)、学生起草,完成初稿。
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五)、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因为我把控好了学生的发言时间,下次我还会继续保持。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例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学生做得好时我并没有及时鼓励。我以后要进一步改进。
《语文园地》说课稿
说教材
这个《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默读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发现以“目”为部首的字的特点,会认5个生字。
“词句段运用”——区分近义词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帮助妈妈整理购物清单,能将物品分类。
“日积月累”——积累四句名言警句。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和同学交流默读的感悟,也能通过联系句子及查字典来辨析近义词,分类列购物清单,学生也能完成。教师应主要关注“日积月累”中的几句名言警句,引导学生理解意思,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说教学建议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个语文园地,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如何学习语文园地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教学本次语文园地时,教师要适当放手,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他们品尝探究后的喜悦。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把自己关于默读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分享,积累默读的方法。
2.会认5个汉字,发现与“目”有关的字词的特点。
3.区分近义词,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4.能将物品进行分类。
5.积累四句古代名言警句,感悟其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创设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区分近义词,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2.交流分享默读的体会。
难点
积累四句名言警句,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梳理一下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导入激趣,了解默读。
师:同学们,当看到一篇美文时,你们会怎样读。
(1)指名学生回答。
师:有时我们会朗读,有时我们会默读。老师很喜欢默读。
(2)课件出示默读的好处。
★默读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
★默读的速度比朗读时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
★默读时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师:本学期,我们学会了默读,那你们知道默读应该怎样去读吗?
2.学生交流默读的方法。
师:你们在默读课文时会做些什么?
3.教师小结:默读时,可以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还可以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把没读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默读适合深入思考,我们大家都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好。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下面四个句子及其出处。
○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师:和同桌读读这四个句子,说说你们的发现。
2.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读,指导学生认准字,读通顺。
4.指名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句子读熟了,那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相机指导。
○爱人若爱其身。
关心别人就像关心自己一样。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爱的人爱人,礼让的人尊敬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师:了解了这四句话的意思,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7.学生交流体会。
8.同桌尝试背诵。
9.指名背、齐背。
七、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爱人若爱其身。
不迁怒,不贰过。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汉字,发现与“目”有关的字词的特点。
2.区分“陆续、连续、继续”,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3.读词语,整理购物清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认5个汉字,发现与“目”有关的字词的特点。
难点
区分“陆续、连续、继续”,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眨、瞪、瞅、眶、睹”五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都带有“目”)
2.学生指认生字。
3.和同桌互认生字。
4.出示文中的“扇面”,请学生读出“扇面”上的字。
5.课件出示词语。
眨眼 眼眶 怒目圆睁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6.齐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都与什么有关。(目)
二、词句段运用
(一)区分“陆续、连续、继续”,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1.自读句子,思考:加点的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三个词语都带有“续”,但是意思却有区别。“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继续”表示连下去;不间断。我军的伤员是时断时续地抬下来;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一个接一个地救治伤员,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他低下头,不间断地帮我把扣子钉好。如果调换词语,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和人物的品质,所以不能调换。
4.学生用这三个词语各写一句话。
5.全班交流写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二)整理购物清单。
师:快过节了,妈妈准备去超市买下面的东西(课件出示词语)。东西太多了,妈妈怕买的时候会有遗漏,所以想请你帮她整理一份购物清单,让她买起来既方便又不会遗漏。你会怎么帮她拟定呢?
1.小组内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确。
2.指名学生读。
3.指名学生分类。
零食:饼干
水果:橙子
菜:鲫鱼
面类食品:速冻饺子、馒头
生活用品:毛毯、牙刷、菜板、充电器、枕头、垃圾桶、棉拖鞋、沐浴液、衣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分类要做到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教学反思:
在这个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交流,灵活运用掌握到的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