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lún) 不亦乐乎(yuè)
B.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C.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D.传不习乎(chuán ) 曲肱而枕之(gōng)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时习:按一定时间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B.不愠:生气,发怒 三省吾身:反省
C.温故:旧的知识 传不习乎:传授
D.不逾矩: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3.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6.根据提示默写。
(1)通过“分门别类辑诗文”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 , “。
(2)《论语学而》中曾子认为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其中“ ?”一句,是反省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能做到诚实守信。
(3)《<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是: , 。
(5)《<论语>十二章》中“ ”告诫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
二、阅读理解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诲女知之乎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③则不复也
④是以谓之文也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是 以 谓 之 “文” 也
②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8.(2015七上·黄冈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不日进则日退 ④若既不出户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三、语言表达
9.口语交际
日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通读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学校举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会课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通顺,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超过60字(标点符号不占字数)。
10.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乐”读l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传:指的是传授的知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文言词语意思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正确的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4.【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 C说:同“悦”,高兴,快乐。
ABD三项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哪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逝者如斯,逝:过去的、逝去的;斯:代词。指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喻意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应倍加珍惜。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6.【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 说 、 罔 、 殆 、 笃
故答案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
【点评】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7.【答案】(1)通“汝”,你,你们;什么;再次,重复;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女:通“汝”,你,你们;
②句意为: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何以:为什么;
③句意为: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复:再次,重复;
④句意为: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是以:因此;
(2)①句的划分为:是以/谓之“文”也。②句的朗读节奏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句翻译要注意:第一二个“知”均为“知道”,第三个“知”通“智”,智慧。
句意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启,开导;发,启发。
句意为: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③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隅:角落;复:再。句意为:不能举一反三;
(4)在节选的三句语录中,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
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子贡对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很疑惑,孔子说明了两点理由: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这样解释的目的是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故答案为:(1)通“汝”,你,你们;什么;再次,重复;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可以依据自然额朗读停顿进行划分,注意每句划一处;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8.【答案】(1)通“悦”,愉快;每天;迷惑;门
(2)①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昼夜不停。
②像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3)要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甲:还谈及学习应该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学习要常常反省;还应该珍惜时间;还谈及做人交友之道。乙:主要只谈论做学问的方法及重要性。
【知识点】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通“悦”,愉快。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通“舍”“夫” ,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疏通文字,读懂内容,从两文所说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式等方面比较内容的异同点。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9.【答案】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这次获奖,得益于我们班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我在平时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好的传统文化储备,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有爱上诵读,爱上经典,才能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获得不断的进步!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获奖感言是指在获奖后所发表的讲话。表达出获奖之后的感想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表示感谢。首先要有称呼。班会上的称呼是针对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故可用“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文部分,要围绕“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主题,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激动之情。写出自己获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自己今后怎么做?呼吁大家今后怎么做。
故答案为: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这次获奖,得益于我们班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我在平时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好的传统文化储备,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有爱上诵读,爱上经典,才能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获得不断的进步!
【点评】获奖感言通常开场要问好,然后表示感谢。紧跟着合内容进行阐述,结尾要表示继续努力,做出更多奉献。考生可结合不同内容按照这个格式进行练习。
10.【答案】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具体情景是给小强开坏了书的封面,一定要表达歉意,同时征得小强的谅解,语言要简明、得体。
故答案为: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lún) 不亦乐乎(yuè)
B.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C.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D.传不习乎(chuán ) 曲肱而枕之(gōng)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乐”读l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时习:按一定时间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B.不愠:生气,发怒 三省吾身:反省
C.温故:旧的知识 传不习乎:传授
D.不逾矩: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传:指的是传授的知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文言词语意思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正确的理解。
3.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4.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 C说:同“悦”,高兴,快乐。
ABD三项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哪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逝者如斯,逝:过去的、逝去的;斯:代词。指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喻意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应倍加珍惜。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6.根据提示默写。
(1)通过“分门别类辑诗文”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 , “。
(2)《论语学而》中曾子认为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其中“ ?”一句,是反省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能做到诚实守信。
(3)《<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是: , 。
(5)《<论语>十二章》中“ ”告诫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 说 、 罔 、 殆 、 笃
故答案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
【点评】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二、阅读理解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诲女知之乎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③则不复也
④是以谓之文也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是 以 谓 之 “文” 也
②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通“汝”,你,你们;什么;再次,重复;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女:通“汝”,你,你们;
②句意为: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何以:为什么;
③句意为: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复:再次,重复;
④句意为: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是以:因此;
(2)①句的划分为:是以/谓之“文”也。②句的朗读节奏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句翻译要注意:第一二个“知”均为“知道”,第三个“知”通“智”,智慧。
句意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启,开导;发,启发。
句意为: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③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隅:角落;复:再。句意为:不能举一反三;
(4)在节选的三句语录中,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
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子贡对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很疑惑,孔子说明了两点理由: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这样解释的目的是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故答案为:(1)通“汝”,你,你们;什么;再次,重复;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可以依据自然额朗读停顿进行划分,注意每句划一处;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8.(2015七上·黄冈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不日进则日退 ④若既不出户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答案】(1)通“悦”,愉快;每天;迷惑;门
(2)①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昼夜不停。
②像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3)要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甲:还谈及学习应该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学习要常常反省;还应该珍惜时间;还谈及做人交友之道。乙:主要只谈论做学问的方法及重要性。
【知识点】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通“悦”,愉快。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通“舍”“夫” ,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疏通文字,读懂内容,从两文所说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式等方面比较内容的异同点。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语言表达
9.口语交际
日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通读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学校举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会课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通顺,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超过60字(标点符号不占字数)。
【答案】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这次获奖,得益于我们班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我在平时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好的传统文化储备,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有爱上诵读,爱上经典,才能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获得不断的进步!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获奖感言是指在获奖后所发表的讲话。表达出获奖之后的感想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表示感谢。首先要有称呼。班会上的称呼是针对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故可用“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文部分,要围绕“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主题,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激动之情。写出自己获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自己今后怎么做?呼吁大家今后怎么做。
故答案为: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这次获奖,得益于我们班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我在平时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好的传统文化储备,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有爱上诵读,爱上经典,才能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获得不断的进步!
【点评】获奖感言通常开场要问好,然后表示感谢。紧跟着合内容进行阐述,结尾要表示继续努力,做出更多奉献。考生可结合不同内容按照这个格式进行练习。
10.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答案】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具体情景是给小强开坏了书的封面,一定要表达歉意,同时征得小强的谅解,语言要简明、得体。
故答案为: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