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 表示早年时候,“夕” 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依据阅读的积累可知。
故答案为:B.
【点评】 名著的考查是综合性学习中常见的种题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阅读,会对答题有帮助.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ABD.表述与原著意思相符;
C.有误,鲁迅所批评的是知识分子的虚伪,而不是恶毒。
故答案为:C.
【点评】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原著内容的理解判断正误。
ACD.正确。
B.错误,《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借此表达的是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无常)》 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故答案为:B。
【点评】 做好本题需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名著,在阅读中多思多学,不断提升自我。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A.《范爱农》 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彻底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B.1907年日本留学生们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办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想法。
C.范爱农是众多怀有激烈的爱国热情的战士之一,他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5.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答案】D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 A.“抒 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是《藤野先生》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B. “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是《二十四孝图》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C.“写 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 L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是《五猖会》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D.《故乡》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但没有就突出表现怎样被扼杀,所以本项表述不妥。
故答案为:D.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把握名著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朝花夕拾》中《狗·猫·鼠》、《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都提及“长妈妈”,《琐记》 未提及“长妈妈”。
故答案为:D。
【点评】 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小说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7.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里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散文,都仅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B.《朝花夕拾》里收录的10篇散文中,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的思想和“苏格拉第"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二十四孝图>》中提及。
D.鲁迅通过写《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BD项正确;
C项“《<二十四孝图>》”错,应为《琐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掌握。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8.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① 》,《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② (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③ 的想法。
【答案】朝花夕拾;仙台;弃医从文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藤野先生》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文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
故答案为:朝花夕拾;仙台;弃医从文
【点评】 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二、阅读理解
9.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1)《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知识点】朝花夕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概括散文内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细读相关语段,用“人物+事件”或者“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概括。概括文章的思想的答题模式为:这首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这篇文章开头写我高兴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然后写父亲要求我背书,并且说背不熟不准去,没办法我只要按照父亲的要求背书,接着描写我背书的情景和我痛苦的感受。孩子本来非常高兴地准备去看戏,但由于父亲不懂儿童的心理,强迫我这时候背书,父亲这样做,大大地扫了我的兴,而且让孩子非常痛苦,这都是因为封建不合理的教育造成的。因此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首先要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家人知道我要去看五猖会,就忙前忙后地为我做准备,我也非常高兴地盼望着,可父亲却要求我必须把书背熟只能去,没办法我只能遵照父亲的要求背书,而家人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这时候家里非常安静,因此我急急诵读的发着抖声音就听得格外清晰,他们都能感受到我当时痛苦的感受。因此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通过以上(1)(2)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本题要求谈自己的感受,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谈,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散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0.(2019七上·天台期末)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答案】(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2)本题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语段三,五猖会,是鲁迅少年的时候绍兴一个民间节日,小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
(4)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批判。所以要肯定“孝”,而且能讲到摒除虚伪残忍的孝道,还要能够讲到符合人性的孝。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提问,从文中可以得到买不到书、童年读物令作者感到悲哀、父亲逼着背书、遭到先生对作者提出问题时的呵斥。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向往自由,渴求新知。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四个语段虽然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儿童教育存在的陋习,而且大人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隔绝的,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二十四孝图》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其中宣扬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所以“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
三、语言表达
11.被作者的悲悯情怀打动是阅读中的难忘记忆,请结合鲁迅《朝花夕拾》,分享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鲁迅对保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回忆和感念,流露出对卑微者的悲悯情怀。对于苦难灵魂的关怀不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丰厚了吗?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做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其次是选择最熟悉的作品进行分享,在分享的时候,要抓住作品的主题、人物、事件,以简洁的语言进行分享。
故答案为: 鲁迅对保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回忆和感念,流露出对卑微者的悲悯情怀。对于苦难灵魂的关怀不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丰厚了吗?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2016七上·重庆期中)在学校开展的“海量阅读”活动中,你一定看了不少名篇佳作,你能从《朝花夕拾》和《城南旧事》这两本书中选一本,写80字左右的推荐语,把它推荐给同学吗?(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来推荐,如:内容、人物、语言等)
【答案】《朝花夕拾》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写法是首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体裁及主题,告诉读者主要内容再介绍写作手法,点明对自己的帮助即可。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3.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5.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6.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7.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里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散文,都仅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B.《朝花夕拾》里收录的10篇散文中,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的思想和“苏格拉第"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二十四孝图>》中提及。
D.鲁迅通过写《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8.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① 》,《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② (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③ 的想法。
二、阅读理解
9.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0.(2019七上·天台期末)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
11.被作者的悲悯情怀打动是阅读中的难忘记忆,请结合鲁迅《朝花夕拾》,分享你的感受。
12.(2016七上·重庆期中)在学校开展的“海量阅读”活动中,你一定看了不少名篇佳作,你能从《朝花夕拾》和《城南旧事》这两本书中选一本,写80字左右的推荐语,把它推荐给同学吗?(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来推荐,如:内容、人物、语言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 表示早年时候,“夕” 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依据阅读的积累可知。
故答案为:B.
【点评】 名著的考查是综合性学习中常见的种题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阅读,会对答题有帮助.
2.【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ABD.表述与原著意思相符;
C.有误,鲁迅所批评的是知识分子的虚伪,而不是恶毒。
故答案为:C.
【点评】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原著内容的理解判断正误。
ACD.正确。
B.错误,《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借此表达的是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无常)》 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故答案为:B。
【点评】 做好本题需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名著,在阅读中多思多学,不断提升自我。
4.【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A.《范爱农》 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彻底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B.1907年日本留学生们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办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想法。
C.范爱农是众多怀有激烈的爱国热情的战士之一,他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5.【答案】D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 A.“抒 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是《藤野先生》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B. “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是《二十四孝图》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C.“写 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 L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是《五猖会》所包涵的思想感情;
D.《故乡》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但没有就突出表现怎样被扼杀,所以本项表述不妥。
故答案为:D.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把握名著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朝花夕拾》中《狗·猫·鼠》、《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都提及“长妈妈”,《琐记》 未提及“长妈妈”。
故答案为:D。
【点评】 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小说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BD项正确;
C项“《<二十四孝图>》”错,应为《琐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掌握。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8.【答案】朝花夕拾;仙台;弃医从文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藤野先生》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文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
故答案为:朝花夕拾;仙台;弃医从文
【点评】 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9.【答案】(1)《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知识点】朝花夕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概括散文内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细读相关语段,用“人物+事件”或者“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概括。概括文章的思想的答题模式为:这首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这篇文章开头写我高兴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然后写父亲要求我背书,并且说背不熟不准去,没办法我只要按照父亲的要求背书,接着描写我背书的情景和我痛苦的感受。孩子本来非常高兴地准备去看戏,但由于父亲不懂儿童的心理,强迫我这时候背书,父亲这样做,大大地扫了我的兴,而且让孩子非常痛苦,这都是因为封建不合理的教育造成的。因此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首先要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家人知道我要去看五猖会,就忙前忙后地为我做准备,我也非常高兴地盼望着,可父亲却要求我必须把书背熟只能去,没办法我只能遵照父亲的要求背书,而家人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这时候家里非常安静,因此我急急诵读的发着抖声音就听得格外清晰,他们都能感受到我当时痛苦的感受。因此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通过以上(1)(2)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本题要求谈自己的感受,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谈,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散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照应、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0.【答案】(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2)本题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语段三,五猖会,是鲁迅少年的时候绍兴一个民间节日,小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
(4)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批判。所以要肯定“孝”,而且能讲到摒除虚伪残忍的孝道,还要能够讲到符合人性的孝。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提问,从文中可以得到买不到书、童年读物令作者感到悲哀、父亲逼着背书、遭到先生对作者提出问题时的呵斥。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向往自由,渴求新知。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四个语段虽然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儿童教育存在的陋习,而且大人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隔绝的,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二十四孝图》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其中宣扬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所以“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
11.【答案】示例:鲁迅对保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回忆和感念,流露出对卑微者的悲悯情怀。对于苦难灵魂的关怀不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丰厚了吗?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做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其次是选择最熟悉的作品进行分享,在分享的时候,要抓住作品的主题、人物、事件,以简洁的语言进行分享。
故答案为: 鲁迅对保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回忆和感念,流露出对卑微者的悲悯情怀。对于苦难灵魂的关怀不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丰厚了吗?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答案】《朝花夕拾》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写法是首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体裁及主题,告诉读者主要内容再介绍写作手法,点明对自己的帮助即可。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