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智取生辰纲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智取生辰纲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7 10:42: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吹嘘 酷热难行 尴尬去处 崎伛小径
B.朱沙 喏喏连声 赤日炎炎 忍气吞声
C.捣乱 絮絮聒聒 口渴难熬 死心塌地
D.计策 无可耐何 头重脚轻 面面厮觑
【答案】C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项,“崎伛小径”应为“崎岖小径”;B项,“朱沙”应为“朱砂”;D项,“无可耐何”应为“无可奈何”。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望(kuì) 酷热(kù) 呕死(òu) 聒噪(guō)
B.嗔怒(chēn) 虞候(yú)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g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g) 计较(jiǎo)
D.兀自(wù) 尴尬(gà) 逞办(chéng) 朴刀(pō)
【答案】B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窥”应读“kuī”;C项,“较”应读“jiào”;D项,“逞”应读“chěng”。
3.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B.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之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C.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周到,)
【答案】C
解析:C“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对人物行为解说错误。 白胜欲擒故纵,为的是让杨志坚信酒中没有蒙汗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明白,懂得)
B.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问题)
C.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看不惯他那样子)
D.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幸亏,幸好)
【答案】B
解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B 干系:责任。
【点睛】
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夸张)
B.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夸张)
C.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对偶)
D.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 (反问)
【答案】C
解析:C 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是对偶,“炎炎”与“禾稻”不对仗。“似火烧”与“半枯焦”不对仗。而“赤日炎炎似火烧”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
B.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C.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当日直到辰牌时分。
D.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
【答案】D
解析:A.第一个“且”解释为:暂且,第二个解释为:姑且;
B.第一个“行”解释为:运送,第二个解释为:行走;
C.第一个“直”解释为:竟,第二个解释为:一直;
D.“兀的”都是“怎能”的意思;
故选D。
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xì)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扑刀。
B.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zh ng),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C.杨志大骂道:“你们省(sh ng)得甚么!”拿了滕条要打。
D.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qù),都软倒了。
【答案】D
解析:A. 系(jì),扑刀(朴);
B. 怨怅(chàng);
C. 省(xǐng)得;滕条(藤);
故选D。
8.《智取生辰纲》中,对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②杨志与都管、虞候各怀私心。
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④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
⑤杨志刚愎自用,不能体恤下属。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D
解析:《智取生辰纲》杨志失败的原因: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他的安排让士兵和奶公、虞侯都很辛苦。②杨志与都管、虞候各怀私心。在团队里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培养出什么亲信。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虽然他精明,他智变行踪,智变行辰,智选小径。而且处处高度警惕,但他过于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不顾及军汉们的感受。因为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所以众好汉才决定劫取生辰纲。“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9.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解开谜底,提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这部分补叙内容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答案】D
解析:D “补叙”是布局谋篇上的需要,是为了结构的严谨而把一些影响情节的细节放在篇末交代,这样,既可以使结构紧凑,又可以使内容完整、深刻。删去这部分内容,会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目,胡乱客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所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也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选自《智取生辰钢》)
10.杨志在一番“寻思”后,同意了众军汉买酒解渴。对杨志同意众军汉买酒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情众军汉们热得口难受,从而同意他们买酒解渴。
B.年长的老都管为众军汉求情,使杨违心同意买酒。
C.在这之前他打了众军汉,心里有些后悔,于是同意买酒以示意。
D.他亲眼见了枣子客人喝酒的全过程,没发现问题,心中便动摇了,允许众军汉买酒解渴。
11.白胜说了酒里有蒙汗药,众军汉仍要买酒,杨志也不再阻止,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与众军汉皆认为这是牢骚话,不必介意,因而坚持要买。
B.杨志坐得远,没有听到这话,当然就不再阻止。
C.这是众好汉智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杨志等人彻底消除疑虑。
D.前面贩枣子客人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一幕已扫除了杨志的戒备之心,他认为白胜这是故意吓人。
12.众军汉先让杨志喝酒,可杨志不肯吃,对此分析正确的一是( )
A.杨志心里仍有一份警觉,对这酒还不完全放心。
B.杨志心有内疚,觉得不好意思吃众军汉买的酒。
C.杨志在前面说过路途上不能喝酒,现在喝了这酒就等于打自己的嘴。
D.杨志没有挑担,不如众汉劳累,也没那么口渴。
13.杨志最后喝的这半酒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处,它反映出好汉们发挥智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黄泥冈上喝酒突出了杨志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更反衬了好汉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D
11.B
12.A
13. 客观条件:天气炎热、 偏僻山冈; 主观条件:彻底消除了杨志的防备之心。
14. 谨慎 精明 足智多谋
【解析】
10.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根据“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可知,杨志亲眼见了枣子客人喝酒的全过程,没发现问题,心中有了动摇,才允许众军汉买酒解渴。故选D。
11.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B.“没有听到这话,当然就不再阻止”分析有错。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杨志是一个十分谨慎、精明的人,从“俺在远远处望”可以看出,杨志尽管坐在远处,但他一直关注着卖酒的汉子和贩枣子客人的一举一动;根据“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可知,白胜说了酒里有蒙汗药,众军汉仍要买酒,杨志也不再阻止,不是他没听到这句话,而是他放松了戒备心。故选 B。
12.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依据原文“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可知,刚开始,众军给了老都管和杨志各一瓢,杨志坚决不吃。在看到众人吃了无事之后,因为天气甚热,口渴难熬,杨志也只吃了一半,由此可以看出杨志的警觉,对酒的不放心。故选A。
13.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可以看出,文章一方面反复写天气的炎热,杨志等人的口渴难耐,另一方面又写冈子的偏僻,没处讨水喝,为下文好汉们设计智取生辰纲埋下了伏笔。因此,客观条件有:天时“天气炎热”,地利“偏僻山冈”。从“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可以看出,好汉们通过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表演,一步步消除了杨志的戒备之心。因此,主观条件是彻底消除了杨志的防备之心。
1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可以看出杨志的谨慎,他亲眼见了枣子客人喝酒的全过程,没发现问题,才同意众军汉买酒解渴;从“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可以看出杨志的精明。即便天气甚热,口渴难熬,杨志也只吃了一半。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杨志这样一个行事谨慎、十分精明的人,在好汉们故意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表演之下,一步步落入了圈套,由此反衬了好汉们的足智多谋。
阅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
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5.《水浒传》的语言是元朝时期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对下面文中加点词语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②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③这干系须是俺的。
④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
A.①赶 ②真的 ③责任 ④如此
B.①取道 ②确实 ③关系 ④这样
C.①赶 ②真的 ③关系 ④真的
D.①得到 ②这样 ③责任 ④确实
16.下面对文中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
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厢禁军:宋朝的军制,指各州警备的军队。
B.一行共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
北京:旧时的北京城。东京: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C.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单牌、双牌:古代驿站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辰牌、申时:辰牌指古代报时的时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这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由辰时经巳时、午时、未时,到申时应是下午三时至五时。
D.你不替洒家打这夫子。
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夫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脚夫。
17.根据小说情境,研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对话内容,具体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18.参照下面【链接材料1】,研读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仔细体会它蕴涵了哪些意蕴?
【链接材料1】
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了带有印信的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上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了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了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只有精读细读,才能体会出其中意蕴。
【答案】15.A
16.C
17.要点:能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粗暴、谨慎急躁、精明
18.要点:为失生辰纲做环境铺垫(环境描写),暗示杨志与军汉、虞候、老都管矛盾的加剧(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
15.
①杨志一行人押解生辰纲去往东京,生辰是六月十王,不能误了日期,所以“取”是赶的意思。
②为了躲避劫匪,他们只能五更早走即行,这是事实情况。所以“端得”是真的的意思。
③押解生辰纲,派出的人马以杨志为首。有了差池,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干系”是责任的意思。
④这是那十一个厢军说给老都管的话,说自己与杨志都是父母生长,都是皮肉之身,为什么如此受苦。“恁地”是如此的意思。
故选A。
16.
A. 负责京都警卫的军队称禁军,负责诸州地方警卫的称厢军。为完成某种任务,朝廷临时、紧急征用两种军队混编而成的军队称为厢禁军;
B.宋代北京指的是大名府;
D. “夫子”指脚夫,并不相当于“先生”;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杨志也嗔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可知他是一个性情粗暴急躁的人。根据“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可知他是一个谨慎精明的人。
18.
末段画线句是环境描写,表现了天气的火热,联系前文众人对杨志不满的情节可知,此处描写天气,暗示了杨志与军汉、虞候、老都管矛盾的加剧。正是因为天气火热,所以才会有了下文吴用定计,杨志手下众人因为耐不住渴而买酒喝,导致中计丢失生辰纲的情节。所以此处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丢失生辰纲做铺垫的作用。
研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 ”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9.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0.赏析下面加点的词语。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
21.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答案】19.写“贩枣子客人”买酒消渴的过程。
20.这一细节描写中,动词运用出神入化。“抢、劈、夺、倾、盖、丢”这一系列动词巧妙而连贯,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劈、夺”动作迅猛干脆,是为了往酒里倒蒙汗药;“盖、丢”体现了生意人的特征和对偷酒的不满。这一切都是做给杨志等人看的,丝毫不露破绽,表现了他们计划的周密和表演的天衣无缝。
21.为下文再讨一瓢酒吃,引起争端,趁机下药埋下伏笔。
【解析】
19.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洁。一般找到“谁在做什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文章开头写道“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可知本文主角是“伙贩枣子的客人”,全文都围绕他们“买酒”的过程来叙述。
20.本题考查对文章词语的理解。可以从词语的词性、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加点字都是都是动词,一连串的细节化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卖酒汉子下药的具体过程,表现了他们计划和表演的天衣无缝,因此也将杨志的怀疑打消。
21.本题考查情节安排。文章事先不说好价钱,这样安排,可以为后来喝完第一桶酒后,七个人占便宜喝第二桶的时候讨价还价做好铺垫。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因为没有谈好价钱,所以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然后再一瓢才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于是也才有了下文喝第二桶酒时的讨价还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22.选文中最先出场的买酒人的名字是( )
A.白胜 B.吴用 C.刘唐 D.公孙胜
23.选文中最终打消了杨志的疑虑,让他同意军汉们买酒的一处情节是( )
A.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B.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C.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D.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24.对下列人物的语言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卖酒人听杨志说自己酒里有蒙汗药,内心惊诧,但还是故意表现出、委屈和不满的情绪。)
B.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卖酒人赌气说酒中有蒙汗药,拒绝卖酒,实际是欲擒故纵,让杨志彻底消除疑虑。)
C.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贩枣的客人看似从中说和,实际是借机推波助澜,扰乱杨志判断。)
D.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卖酒人因为先前受到杨志怀疑心存不满,虽经贩枣人从中说和有所消减,但仍耿耿于怀。)
【答案】22.A
23.B
24.D
【解析】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的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选文中最先出场的买酒人的名字是白胜,选A。
23.试题分析:“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那汉指:白胜。这客人指:吴用。一个客人:刘唐。白胜是卖酒的,七人先吃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兜了半瓢,引开白胜,给吴用机会,而吃酒是为了让杨志一伙看着,叫他们死心塌地。此后,吴用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装作要喝白胜的酒,却被白胜打翻在桶里,下了药。这一情节最终打消了杨志的疑虑,让他同意军汉们买酒。选B。
24.试题分析:ABC三项对人物语言理解分析中的“故意”“欲擒故纵”“借机推波助澜,扰乱杨志判断”,都是对吴用一干人智取生辰纲的正确解读,正确。而B项“卖酒人因为先前受到杨志怀疑心存不满,虽经贩枣人从中说和有所消减,但仍耿耿于怀”的理解,不能看出他们的计谋,分析错误,选D。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竞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署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25.本文有两条线索,请概括。
26.从选文看,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天气炎热?
2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8.结合原著,说说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
29.《水浒传》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善于射箭”的_____,有“善于行走”的___,“善于盗窃”的___。(填姓名
【答案】25.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展纲。
26.起到渲染气氛,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27.(1)心理描写,突出杨志精细、蛮横的性格特点。
(2)运用一连串动词,突出了几位好汉计谋实现后动作麻利及喜悦、兴奋之情。
28.(1)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送队伍;(2)挑酒故意不卖,激化押送队内矛盾,增强诱感力;(3)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4)故意抢吃另一桶酒,清除杨志疑虑;(5)白胜再装赌气不卖,贩枣人调解,卖与众军吃,使杨志的思想没有反复的余地。(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9. 花荣 戴宗 时迁
【解析】
25.
本题考查文字线索。这一段情节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情节,这一情节有两方主人公,一方是杨志,写他押送生辰纲,明写。另一方是吴用、晁盖等人意图劫取生辰纲,是暗写。双方都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生辰纲的被劫让两方人物的命运都有了重要转变,故这段故事有两条线上,一是押送生辰纲,是明线;一是智取生展纲,是暗线。
26.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可知,正是天气炎热,众人才特别想要吃酒解渴,杨志才会同意众人买酒,最终被药倒,生辰纲被劫,故对天气炎热的反复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反复写天气炎热,营造了一种非常焦躁的氛围,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3)整个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非常炎热的天气里,这些关于天气炎热的描写设置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4)天气炎热,吴用设计的劫走生辰纲的计策才能奏效,突出了吴用的聪明,故关于天气炎热的描写烘托了人物。
27.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1)答题思路:描写方法判断——作用分析。
描写方法判断。结合“寻思道”可知,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
作用分析。结合“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杨志看到那些卖枣子的人都吃了酒,没有什么事情,才同意自己的手下买酒吃,表现出杨志的精细。结合前文即“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杨志之前不同意手下买酒吃,强硬反对,不顾手下人的辛苦、闷热,并且使用武力,看出他蛮横的性格特点。
(2)答题思路:词语的词性——作用分析。
手法判断。“推出”“丢”“装”“推去”都是动词,可判断这一处运用了动作描写。
作用分析。“推出”“丢”“装”“推去”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准确地描写了几位好汉药倒杨志等人后带走生辰纲的过程,动作流畅而有序,并且速度快,“丢”等词语写出了对枣子的不在意,对生辰纲的渴望,进而写出了计谋实现后那种喜悦,兴奋。
28.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前文可知,杨志押送生辰纲的一路非常的谨慎小心,故八条好汉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送队伍,让杨志不起疑心,这是第一智。
(2)结合“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可知,卖酒的汉子故意不卖,表示自己的清白,同时激化押送队内矛盾,增强诱感力,让杨志放心,这是第二智。
(3)结合“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打消了杨志的戒心,同时也激起了杨志手下的不满,迫使杨志答应手下买酒吃,这是第三智。
(4)结合前文可知,贩卖枣子的人买下一桶酒吃后,还故意抢吃另一桶酒,清除杨志疑虑,同时激起杨志手下的不满,这是第四智。
(5)结合“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可知,白胜再装赌气不卖,贩枣人调解,卖与众军吃,使杨志的思想没有反复的余地,这是第五智。
29.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结合“善于射箭”可知是花荣。花荣为中国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108将之一,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在梁山好汉英雄中排行第九,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之首,上应天英星。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银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烈马,能开硬弓,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人称“小李广”,因善使银枪,又称“银枪手”。
(2)结合“善于行走”可知是戴宗。戴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神行太保,原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能日行八百里。他曾与梁山好汉合谋,伪造蔡京书信以营救宋江,却被识破,判处斩刑,被梁山好汉救出,因此上梁山入伙。
(3)结合“善于盗窃”可知是时迁。时迁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盗贼,在与杨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鸡被祝家庄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庄。他曾到东京盗取雁翎金圈甲,赚取徐宁上梁山,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一百零七位,上应“地贼星”,担任走报机密步军头领。征方腊后病死于杭州,追封义节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吹嘘 酷热难行 尴尬去处 崎伛小径
B.朱沙 喏喏连声 赤日炎炎 忍气吞声
C.捣乱 絮絮聒聒 口渴难熬 死心塌地
D.计策 无可耐何 头重脚轻 面面厮觑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望(kuì) 酷热(kù) 呕死(òu) 聒噪(guō)
B.嗔怒(chēn) 虞候(yú)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g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g) 计较(jiǎo)
D.兀自(wù) 尴尬(gà) 逞办(chéng) 朴刀(pō)
3.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B.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之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C.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周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明白,懂得)
B.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问题)
C.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看不惯他那样子)
D.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幸亏,幸好)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夸张)
B.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夸张)
C.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对偶)
D.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 (反问)
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
B.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C.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当日直到辰牌时分。
D.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
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xì)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扑刀。
B.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zh ng),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C.杨志大骂道:“你们省(sh ng)得甚么!”拿了滕条要打。
D.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qù),都软倒了。
8.《智取生辰纲》中,对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②杨志与都管、虞候各怀私心。
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④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
⑤杨志刚愎自用,不能体恤下属。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9.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解开谜底,提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这部分补叙内容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目,胡乱客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所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也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选自《智取生辰钢》)
10.杨志在一番“寻思”后,同意了众军汉买酒解渴。对杨志同意众军汉买酒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情众军汉们热得口难受,从而同意他们买酒解渴。
B.年长的老都管为众军汉求情,使杨违心同意买酒。
C.在这之前他打了众军汉,心里有些后悔,于是同意买酒以示意。
D.他亲眼见了枣子客人喝酒的全过程,没发现问题,心中便动摇了,允许众军汉买酒解渴。
11.白胜说了酒里有蒙汗药,众军汉仍要买酒,杨志也不再阻止,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与众军汉皆认为这是牢骚话,不必介意,因而坚持要买。
B.杨志坐得远,没有听到这话,当然就不再阻止。
C.这是众好汉智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杨志等人彻底消除疑虑。
D.前面贩枣子客人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一幕已扫除了杨志的戒备之心,他认为白胜这是故意吓人。
12.众军汉先让杨志喝酒,可杨志不肯吃,对此分析正确的一是( )
A.杨志心里仍有一份警觉,对这酒还不完全放心。
B.杨志心有内疚,觉得不好意思吃众军汉买的酒。
C.杨志在前面说过路途上不能喝酒,现在喝了这酒就等于打自己的嘴。
D.杨志没有挑担,不如众汉劳累,也没那么口渴。
13.杨志最后喝的这半酒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处,它反映出好汉们发挥智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黄泥冈上喝酒突出了杨志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更反衬了好汉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
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5.《水浒传》的语言是元朝时期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对下面文中加点词语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②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③这干系须是俺的。
④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
A.①赶 ②真的 ③责任 ④如此
B.①取道 ②确实 ③关系 ④这样
C.①赶 ②真的 ③关系 ④真的
D.①得到 ②这样 ③责任 ④确实
16.下面对文中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
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厢禁军:宋朝的军制,指各州警备的军队。
B.一行共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
北京:旧时的北京城。东京: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C.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单牌、双牌:古代驿站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辰牌、申时:辰牌指古代报时的时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这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由辰时经巳时、午时、未时,到申时应是下午三时至五时。
D.你不替洒家打这夫子。
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夫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脚夫。
17.根据小说情境,研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对话内容,具体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18.参照下面【链接材料1】,研读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仔细体会它蕴涵了哪些意蕴?
【链接材料1】
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了带有印信的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上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了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了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只有精读细读,才能体会出其中意蕴。
研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 ”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9.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0.赏析下面加点的词语。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
21.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22.选文中最先出场的买酒人的名字是( )
A.白胜 B.吴用 C.刘唐 D.公孙胜
23.选文中最终打消了杨志的疑虑,让他同意军汉们买酒的一处情节是( )
A.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B.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C.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D.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24.对下列人物的语言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卖酒人听杨志说自己酒里有蒙汗药,内心惊诧,但还是故意表现出、委屈和不满的情绪。)
B.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卖酒人赌气说酒中有蒙汗药,拒绝卖酒,实际是欲擒故纵,让杨志彻底消除疑虑。)
C.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贩枣的客人看似从中说和,实际是借机推波助澜,扰乱杨志判断。)
D.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卖酒人因为先前受到杨志怀疑心存不满,虽经贩枣人从中说和有所消减,但仍耿耿于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竞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署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25.本文有两条线索,请概括。
26.从选文看,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天气炎热?
2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8.结合原著,说说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
29.《水浒传》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善于射箭”的_____,有“善于行走”的___,“善于盗窃”的___。(填姓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