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14:59: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迅速。
B.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C.颈联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D.尾联写诗人向远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韩愈劝谏阻止唐宪宗,“朝奏”而“夕贬”,但是诗人从不后悔,表现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表述有误;
故选D。
2.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A.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念恋人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B.次联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C.三联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D.末联——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鬼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倍加思念恋人”错误。“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乡的情感。
故选A。
3.下面对《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B.颔联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D.尾联“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 “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表达有误。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
故选C。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季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天边落雁的叫声,耳目所及,一片凄凉。
B.“断人行”,交代社会环境,战事频繁,诗歌前两联叙事抒情,信手挥写,与题目中的“忆舍弟”无关。
C.诗歌颈联由前两联的“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兄弟天各一方,生死难卜,令人伤心断肠,不忍卒读。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润,结构严谨。
【答案】B
解析: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同时通过戍鼓、雁声、月等景物渲染氛围,为下面的忆舍弟蓄势。B错误,故选B。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
【答案】C
解析:C选项理解不正确。颔联“月是故乡明”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时诗人在秦州,由于安史之乱,诗人的家乡河南陷入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月是故乡明”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故选C。
6.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客行悲故乡”中“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中间两联由十个名词构成,这十个名词都表现出“早行”之“早”。早行的情景,写得绘声绘色,如在眼前。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是“明亮”之意,写出拂晓前的天色。
D.这首诗打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情,然后结合选项辨析。《商山早行》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枳花明驿墙”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明”意思是“使……明艳”。故答案选C。
7.下列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诗人忧愤之情。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歌。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诗歌的尾联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故答案选D。
8.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难成,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空见”二字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长沙过贾谊宅》是刘长卿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所以尾联并没有直接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而是借古讽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讽刺之意。故答案选D。
9.下面对《月夜忆舍弟》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看似写景,其实都是为了引出思情,景物的描写烘托了思情。
B.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其目的是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C.本诗只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D.从诗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和“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几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例如:诗歌首联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不仅有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因此诗歌不仅有思亲之情,也有忧国之情,故答案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0.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11.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
【答案】10.C
11.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主要能答出思乡即可)。
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主要能答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即可)。
【解析】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是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此诗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憎恨,而是担忧。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商山早行》首联“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根据本句诗歌可知,作者的“悲”源于对家乡的思念,因为远离家乡,思念家乡而悲。《咸阳城东楼》诗歌首句就点出“一上高城万里愁”,这里的“愁”,根据诗句“蒹葭杨柳似汀洲”可知,是指官宦在外,思念家乡;根据诗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知,诗人的“愁”源于匡势动荡,危机四伏;根据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诗人的“愁”源于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12.阅读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析场景】首联写出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绘画面】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鸡鸣之声从朦胧的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意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已经是“人迹板桥霜”,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B.颔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有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两句诗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诗题中有“月”,作者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3.B
14.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颔联“雾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虚写景致,表现对故乡的思念,故选项“‘月是故乡明’一句实写眼前明月”表述有误。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即描写了鼓声和雁声。诗歌的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由此可知,这两句诗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冷落、沉寂、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甲】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B.【甲】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乙】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D.【乙】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17.【甲】【乙】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遭遇不同,所抒发的情感必然也有所差异。试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
【答案】15.B
16.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17.《月夜忆舍弟》强烈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感。
《水调歌头》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解析】
1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甲】上阙从幻想上天写起,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表达了对人间的热爱。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最后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纵观全词,苏轼在中秋之夜,感情起伏跌宕,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因此,并非“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故选B。
16.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17.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甲】《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表达出乐观旷达的情怀。
【乙】《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沉郁顿挫,而且此诗对仗工整,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18.古诗词鉴赏。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契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此时的悲苦命运。
B.颔联的“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还是李唐王朝危险形势的写照。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D.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自己。
(2)请简要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1)C
(2)示例:颔联抓住“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渲染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
(1)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表述错误,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故选C。
(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斯人已去,留给后人的只有嗟叹。这一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9.对这两首诗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B.【甲】词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变化中,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
C.【乙】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D.【乙】诗中的“断人行”从听觉角度、“一雁声”从视觉角度写边地秋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0.【甲】词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9.D
20.这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路断行人,写出画面,是视觉;戍鼓雁声,写出声音,是听觉。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水调歌头》是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苏轼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亲人能够团圆的美好愿望。而《月夜忆舍弟》的标题中“忆舍弟”和诗句“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可知,作者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这里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所以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是都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受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B.颔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巧妙地突出了“早”字。
C.颈联写早行一路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深秋。
D.尾联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
2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案】21.C
22.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因此点明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而非“深秋”。故选C。
22.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可见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故乡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杜陵梦”,就是“梦杜陵”,杜陵是作者的故乡。作者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3.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苏轼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D.“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24.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请你分析两首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B
24. 相同之处在于均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 不同之处:《月夜忆舍弟》还体现出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水调歌头》还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理解错误。从下阕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看,表现出了作者的豁达胸襟,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故选B。
24.
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情感。
相同之处:《水调歌头》是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苏轼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而《月夜忆舍弟》的标题中“忆舍弟”可知,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所以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是都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
不同之处:《月夜忆舍弟》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不仅写出了对流散兄弟的思念之情,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况乃未休兵”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水调歌头》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出词人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他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早行”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字,奠定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颈联中“明”字别开生面,暗示出行时的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行之“早”。
D.全诗语言绚丽,通过多个意象细腻精致地描绘出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26.“凫雁满回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25.D
26.营造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解析】
25.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语言绚丽”有误,应是:语言明净;“描绘出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有误,应是:此诗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槲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故选D。
26.
考查对诗句的分析及作用的理解。“凫雁满回塘”意思是: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温馨无比,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因此此句诗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以梦境之美来写现实之悲伤,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27.阅读《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__”和“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1)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 无家问死生(况乃未休兵)
(2)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意。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戍鼓断人行”中“戍鼓”指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夜间的活动。“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上句写战乱中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进一步体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和主题。
本诗颔联点题。诗人写“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它深刻地表现了身处异地的诗人想念家乡的微妙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28.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他经过贾谊故居,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地共鸣。本诗怀古伤今,情感丰富,既表达出对贾谊被贬的_____________,也表达出对自己命运的_____________。
29.简要分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作用。
【答案】28. 同情和痛惜 悲愤和抑郁。(意近即可)
29.①点明凭吊贾谊的时间以及萧条冷落的环境;②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寂寞、悲凉凄怆的心情;③表达作者对贾谊的景仰;④暗示唐王朝危机四起的政治形势。
【解析】
28.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29.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全面把握诗歌大意和情感,围绕诗句内容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来进行分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根据诗中“秋草”、“寒林”、“人去”、“日斜”的内容可知,作者采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故宅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要突出听觉效果。
31.尾联“寄书长不达”中“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30.戍楼上“咚咚”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嘎嘎”的鸣叫。(至少有一个拟声词)
31.“长”是一直、总是,表明时间长久,表现内心的惆怅和焦虑,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挂念。
32.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对百姓的同情。(写出2点即可)
【解析】
30.
考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题干中“突出听觉效果”的要求,可以适当使用拟声词。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据此可描绘为:戍楼上寂寥的鼓声悠悠传送到耳边,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万籁俱寂,天空中一只孤雁飞过,正在“嘎嘎”的鸣叫。
31.
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寄书长不达”的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不能送到。“长”的字面意思是:一直,老是。结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可知,“长”字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表现出诗人内心对亲人的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32.
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要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文大意来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接着颔联点题,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颈联描述了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同时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由此可知这首诗强烈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额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34.“‘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33.C
34.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此景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
33.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表述有误,“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故选C。
34.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该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阅读《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5.《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①___________”一句不仅从会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间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之感。“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从明暗、形状写月的②____________,富有哲理意味。
36.这两首诗词除了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或思考。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这两首诗词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绪或思考。
【答案】35. 高处不胜寒 明暗形态变化
36.《水调歌头》除了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中秋之夜,还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
《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分居两地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交代了天下因战乱而离别的情况很多,表达了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解析】
【分析】
3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1)“高处”从空间上写出“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从人的感觉上写出了月的清冷给人的寒冷之感。故空一:高处不胜寒。
(2)“月有阴晴圆缺”中“阴晴”写出了月的明暗变化,阴则暗,明则晴;“圆缺”写出了月的形态变化,月初月末则缺,月中则满。故空二:明暗形态变化。
36.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根据《水调歌头》中“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作者是在中秋佳节因为思念弟弟子由才写下这首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表达了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7.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的“朝”“夕”对照,极言诗人获罪速度之快,流露愤懑不平之气。
B.甲文中的“弊事”指的是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廷供奉这件事。
C.乙诗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
D.乙诗尾联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玉龙”在诗中是指宝剑。
38.从画面和感情两个角度赏析甲诗的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9.两首诗的尾联都或暗或明地提到了“死”,但表达的感情却有很大的不同,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37.C
38.画面:回头遥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呢?立马蓝关,眼前积雪覆盖,道路阻塞,连马儿也不敢向前。感情: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39.甲诗尾联借向侄孙交代后事,吐露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乙诗尾联借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
37.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本句运用听觉和视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表述错误,故选C。
38.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的画面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秦岭”指终南山,“家何在”指回头望去,再也看不见家,也看不见长安,本句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眷顾与依恋;“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本句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对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39.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诗人因上书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千里之外的潮州,自己只身上路,前途渺茫,生死未卜,亲人不在身边,只能向侄孙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的委屈、凄楚、愤慨、悲伤。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为了报效朝廷宁愿赴死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0.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哀伤之情。
【答案】40.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答出“怨愤”之意,即可。)
41.D
【解析】
4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抓住主要的意象分析,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并结合句意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第一、二句的意思是: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对比,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而这只是因为“一封”,其实就是无罪遭贬;再结合“云横秦岭家何在”“好收吾骨瘴江边”可知,此次贬谪另作者心生悲切,愤慨难平;这两句于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深深的怨愤之情,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41.
D.“不得不屈服的哀伤之情”表述错误。结合上句“欲为圣明除弊事”可知,作者上书是为了“除弊事”,是为国尽忠;“肯将衰朽惜残年”则表白自己“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生命”的一片忠心,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表现了作者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故选D。
(一)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选出对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写早行的情景,如在目前。
B.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C.只用了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表达了旅人凌晨赶路的欢喜感受和兴奋情绪。
D.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43.尾联反映了诗人_____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与首联中的“_____”(原文)照应。
【答案】42.C
43. 留恋故乡 客行悲故乡
【解析】
【分析】
42.
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C.“欢喜感受和兴奋情绪”错误,由“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可知,此诗表达的是羁旅愁思,此句描绘了“山村霜月早行图”,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C。
43.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主旨的把握。
①尾联的意思是: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诗人由眼前旅途早行的景色,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两相对照,思乡之情更浓了。故此空填:留恋故乡(对故乡的思念)。②尾联诗人通过回想梦境表达羁旅之愁和思乡之切,含蓄深刻;这与首联直接抒情的“悲”“故乡”相照应,进一步表达游子在外难以排遣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故此空填:客行悲故乡。
阅读下面杜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4.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5.王得臣(1036年-1116年,北宋文学家)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座史》),试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
【答案】44.戍楼上传来了沉重单调的更鼓声,阻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夜的边塞传来了一只孤雁的哀鸣,整个画面给人凄凉沉寂之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45.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月是故乡明”,融人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语气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解析】
44.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45.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迅速。
B.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C.颈联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D.尾联写诗人向远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A.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念恋人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B.次联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C.三联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D.末联——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鬼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
3.下面对《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B.颔联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D.尾联“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季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天边落雁的叫声,耳目所及,一片凄凉。
B.“断人行”,交代社会环境,战事频繁,诗歌前两联叙事抒情,信手挥写,与题目中的“忆舍弟”无关。
C.诗歌颈联由前两联的“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兄弟天各一方,生死难卜,令人伤心断肠,不忍卒读。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润,结构严谨。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
6.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客行悲故乡”中“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中间两联由十个名词构成,这十个名词都表现出“早行”之“早”。早行的情景,写得绘声绘色,如在眼前。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是“明亮”之意,写出拂晓前的天色。
D.这首诗打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7.下列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诗人忧愤之情。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8.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难成,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空见”二字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9.下面对《月夜忆舍弟》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看似写景,其实都是为了引出思情,景物的描写烘托了思情。
B.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其目的是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C.本诗只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D.从诗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和“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几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0.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11.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
12.阅读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析场景】首联写出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绘画面】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B.颔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有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两句诗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诗题中有“月”,作者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甲】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B.【甲】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乙】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D.【乙】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17.【甲】【乙】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遭遇不同,所抒发的情感必然也有所差异。试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
18.古诗词鉴赏。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契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此时的悲苦命运。
B.颔联的“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还是李唐王朝危险形势的写照。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D.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自己。
(2)请简要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9.对这两首诗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B.【甲】词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变化中,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
C.【乙】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D.【乙】诗中的“断人行”从听觉角度、“一雁声”从视觉角度写边地秋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0.【甲】词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受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B.颔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巧妙地突出了“早”字。
C.颈联写早行一路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深秋。
D.尾联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
2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3.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苏轼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D.“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24.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请你分析两首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早行”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字,奠定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颈联中“明”字别开生面,暗示出行时的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行之“早”。
D.全诗语言绚丽,通过多个意象细腻精致地描绘出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26.“凫雁满回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7.阅读《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__”和“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28.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他经过贾谊故居,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地共鸣。本诗怀古伤今,情感丰富,既表达出对贾谊被贬的_____________,也表达出对自己命运的_____________。
29.简要分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要突出听觉效果。
31.尾联“寄书长不达”中“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额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34.“‘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5.《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①___________”一句不仅从会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间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之感。“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从明暗、形状写月的②____________,富有哲理意味。
36.这两首诗词除了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或思考。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这两首诗词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绪或思考。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7.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的“朝”“夕”对照,极言诗人获罪速度之快,流露愤懑不平之气。
B.甲文中的“弊事”指的是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廷供奉这件事。
C.乙诗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
D.乙诗尾联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玉龙”在诗中是指宝剑。
38.从画面和感情两个角度赏析甲诗的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9.两首诗的尾联都或暗或明地提到了“死”,但表达的感情却有很大的不同,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0.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哀伤之情。
(一)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选出对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写早行的情景,如在目前。
B.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C.只用了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表达了旅人凌晨赶路的欢喜感受和兴奋情绪。
D.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43.尾联反映了诗人_____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与首联中的“_____”(原文)照应。
阅读下面杜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4.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5.王得臣(1036年-1116年,北宋文学家)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座史》),试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