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7 10:42: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答案】B
解析:“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作 lín cì zhì bǐ。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答案】A
解析:A. 视查——视察。故选A。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
解析: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答案】C
解析:C.“求解”和“发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发问和求解”。故选C。
6.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也 承认 求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去伪存真: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两个词不同点在“辨伪去妄”有先辨别之意。根据语境,谈“怀疑精神”,这里用“辨伪去妄”合适。这样可排除AC两项;“不仅……也……”、“不但……而且……”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搭配的关联词,此句前半句用了“不仅”,后半句搭配“也”合适,这样排除BC项,所以选择D。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8.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答案】A
解析:“无论”“不论”虽然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我们可以区分“全”和“都”的区别。“全”意思是完备;齐全;各个部分的总和。“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据此我们判断二空应为“都”,排除CD;“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可能”表示不确定。根据文段内容,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应该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三、四空都要用“才”,排除B。据此应该选择A。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答案】C
解析:C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其它三项表述的都是这个观点。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11.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解析:结合选项分析:中心是“守时”。故③事开头句。②“这种”承接③句,故排除AD两项。分析BC项,①⑤的位置,仔细阅读,按照语感分析,①“从而”承接的是“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故选B。
1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
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13.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答案】C
解析:C.有误。“只有……才……”是条件复句,不是承接复句。故选C。
14.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列句序的能力。阅读可知,句①是作者关于“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的观点,其他各句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④的“甚至”表明应在②之后;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⑥是依据,③是推断,其顺序为⑥③;⑤是一句哲理名言。按照论证的一般结构进行组合,6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先说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再用哲理名言⑤加以佐证,最后得出观点①。排序为:②④⑥③⑤①。选:D。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视察:指察看;审察;考查;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察看:意思是细看以求了解情况。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结合语境分析,(1)填写“视察”即可。(2)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是必要条件。填“只有/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3)启迪用语正规场合。故选A。
1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答案】D
解析:D解释有误。“流俗”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点睛】
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1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视察 轻信 虚妄
B.盲从 折扣 锻练
C.譬如 懒惰 思索
D.凶险 步骤 辨别
【答案】B
解析: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B改为:锻炼。
1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B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本项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选B。
1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元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唱歌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政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 但是”改为“虽然 但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ABC三项,修改正确;D项,修改不正确,语意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应改为“不仅……而且……”。故选D。
20.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答案】D
解析:考查填写关联词语的能力。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此题也可根据关联词语的成套使用的特点来辨析。如(2)填“不论”,与下文的“都”成套使用。是条件关系的复句。再如(3)填“不仅”,与下文的“也是”成套使用。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再如(4)填“只有”,与下文的“才”成套使用。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所以选 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3.请分析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4.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案】21.D
22.A
23.内容上,总结上文,指出“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并用“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文字的分论点;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
24.主观性试题,列举学习中体现了“怀疑精神”做法即可。如: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问题要举手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查找资料对所学知识求证等。
【解析】
2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说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从而证明“怀疑精神”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不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故选D。
22.
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阐述的是按时温习的重要性,与“怀疑精神”无关,不能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
故选A。
23.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第⑥段划横线句中,“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对③④⑤段分论点的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下一句“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则引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从结构上来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24.
开放性试题。从文章第④段可知,怀疑的精神是指“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带着疑问去读书学习,从知识和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求证,与同学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等,都能体现了“怀疑精神”。作答时,列举学习中体现了“怀疑精神”做法,符合题意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妾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水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暂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5.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2)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2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提到不少古代大学问家,如①程颐、②张载都是北宋理学家,他们分别号称①“________先生”、②“___________先生”。
(2)文中也提到孟子并引用他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你说出对此句本意及深层意思的理解。
28.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25. 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6.(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7.(1)①伊川先生、②横渠先生
(2)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28.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解析】
25.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标题《怀疑与学问》,属于论题,论点是对于论题的具体论述,是一句完整的话),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同时在文章第五自然段首句(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也体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学会怀疑,要有怀疑精神)。
第二、三空:分论点往往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的中心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的阐述,所在位置可能在段首、段中或段尾。在文章的第①、②、⑤自然段都有中心论点的身影,分论点的提出在第⑥自然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6.
(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一切”是所有、全部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所有的学问家都需要有怀疑的态度,无一例外,强调了怀疑精神对于学问家的重要。“一些”是一部分的意思,语意与“一切”有明显区别,换成“一些”,句意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一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首先明确态度,不能调换顺序。然后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析理由。结合“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分析,第一个“常常”后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是“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是“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7.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2)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自《孟子·尽心下》。
2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第⑤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不会盲从,不会迷信;
根据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知,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9.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30.从选文看,怀疑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对做学问有何重要意义?
31.文章第⑤段划线句中“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2.文章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3.你能为课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吗?
【答案】29.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点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这两句话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30.内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意义: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31.不能,因为先有怀疑然后才可能思索,只有经过思索才能辨别是非,三个词语是按照人对事物进行怀疑判断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整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
32.举例论证。列举了戴震求学时的事例,具体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的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力。(如果论证方法判断错了,不给分)
33.示例:哥白尼不迷信1800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建立的天动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郑板桥主张对前人成就“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解析】
【分析】
29.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句段作用。在分析议论文的句段作用时,应先概括句段内容,看是否运用了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看是否运用了论证方法,看其与论题、中心论点的关系。论证内容、论证方法、论据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开头两段引用了程颐所说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所说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引用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引用了道理论证法,点明作者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联系第③⑥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知,开头两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30.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即可概括“怀疑精神的内涵”,对怀疑精神的内涵的论述是为了引出后文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即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即“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④段)”。
31.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观点:不能调换顺序。原因:联系第⑤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可知,在做学问时要先所有怀疑再进行思索,思索后在辨明是非,“怀疑、思索、辨别”是按照对事物的了解的深入程度,由浅入深,是对事物进行怀疑判断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整后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故而不能调换位置。
32.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是为论证内容,说明对象服务的。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如何突出观点的方面进行理解。提炼论证观点时注意画线句上下文,尤其是段落开头。
论证方法:根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可知,本句列举了戴震在读朱熹的《大学章句》时,不断提出疑问,由浅入深,不断思索,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联系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知,画线句具体论述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33.
本题考查是是论据的补充。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应列举能够凸显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事实依据,语言应简洁,事例应典型。
示例:伽利略大胆地向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表示怀疑,进行挑战。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应该同时落地。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5.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3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37.“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8.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答案】34.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35.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6.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7.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8.结合链接材料,围绕做学问要有“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不要盲从和迷信这一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34.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本文的标题给出论题,阅读全文的内容,特别是文首引用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知,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5.
本题考查分论点的筛选与关系辨析。分论点往往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的中心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的阐述,所在位置可能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本文前两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③至⑤段提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最后第⑥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具体指出怀疑的作用,由消极方面到积极方面,所以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6.
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一切”表明范围,强调是全部;“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表示大部分情况如此,说明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这两个词都起到修饰限制性作用。这句话表明:所有的搞学问的人,要对已经成系统的学问(过去学者的学说,书中的学说),经常提出疑问以求学问发展,从而推动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切、常常”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7.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初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
首先,明确论证方法。从“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和“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本句先从正面论述怀疑的重要性,讲述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接下来从反面论述,不进行怀疑的研究学问,就是盲从与迷信。这是正反对比论证。
接着回答作用,结合对比论证答题格式“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作答。本句将治学中具有怀疑的重要性与不具有怀疑的危害性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段的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8.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链接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从“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可知,做学问不要迷信于权威,要有怀疑精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从“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可知,做学问除了有怀疑精神,还要善于思考,仔细分析辨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40.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41.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2.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答案】39.D
40.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41.这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③④⑤段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后半句引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2.不能。因为陈献章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他的名言不能照应前文“许多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中的“大哲学家”。并且,笛卡尔的名言和戴震的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有力论证观点,更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陈献章则不能。
【解析】
39.
A.有误,标题只是论题,不是论点;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条件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这一句没有宾语;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
故选D。
40.
本题考查段落的论证思路。阅读第⑤段,首先提出段内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再从反面论述: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是小结,又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1.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第⑥段划横线句中,“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对③④⑤段分论点的小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引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句承上启下,是过渡句。
42.
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⑥段中,“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出下边学问家戴震和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而材料所给出的陈献章是中国古代书法家,与“大哲学家”不一致;并且,陈献章和戴震都是中国古代的例子,缺少外国的例子,导致论证不全面,故而不能替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3.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4.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入第⑥段画横线处。(只填序号)
A.辩论 B.怀疑 C.修正 D.评判
45.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⑤段观点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去年,一个8岁的福州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
对于孩子的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43.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44.依次为:B A D C
45.能。材料中的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对课本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的就是对任何一本书中的内容不盲从、不迷信的怀疑精神。所以可以作为第⑤段的论据。
【解析】
43.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故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同时名言也属于道理论据,能从道理上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
44.
本题考查词语的排序。作者在论述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分为五步。治学首先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不经过“怀疑”那就是盲从;“怀疑”又是“辩论”的前提条件;故第一个“常常”后面应填“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应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经过“辩论”后要有所“评判”,“评判”又是“修正”的前提,故第三个“常常”后面应填“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应填“修正书中的学说”。“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故顺序为:BADC。
45.
本题考查对补写论据的辨析。材料讲的是一个8岁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而第⑤段的论点是“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故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的这个事例能证明该论点,能作为该论点的事实论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6.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也 承认 求解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8.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11.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1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13.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14.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1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1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视察 轻信 虚妄
B.盲从 折扣 锻练
C.譬如 懒惰 思索
D.凶险 步骤 辨别
1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元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唱歌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政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 但是”改为“虽然 但是”)
20.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3.请分析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4.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妾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水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暂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5.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2)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2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提到不少古代大学问家,如①程颐、②张载都是北宋理学家,他们分别号称①“________先生”、②“___________先生”。
(2)文中也提到孟子并引用他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你说出对此句本意及深层意思的理解。
28.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9.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30.从选文看,怀疑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对做学问有何重要意义?
31.文章第⑤段划线句中“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2.文章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3.你能为课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吗?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5.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3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37.“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8.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40.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41.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2.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3.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4.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入第⑥段画横线处。(只填序号)
A.辩论 B.怀疑 C.修正 D.评判
45.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⑤段观点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去年,一个8岁的福州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
对于孩子的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