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力
阅读课本第108页“弹力”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若撤去作用力后,该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则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1.将手中直尺的一端在桌面压弯,(几次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
解:尺子形变后对手有一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前面说的压力),同时桌面也对手有一力的作用(支持力),但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
解:看不到,原因是形变太小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一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 mm,长约30 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瓶的容积变大,水柱明显下降.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属于接触力,两个物体必须接触(且相互挤压),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
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1.拉弓射箭,弓由于受力而发生弹性形变,松手后弓产生的弹力将箭射出.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发生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指针、刻度盘和外壳组成.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测量)原理: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使用前:①观察量程;②观察分度值;③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若没有,需将指针调回零刻线.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在使用之前,往往要把挂钩来回拉动几次,其目的是什么?
解:目的较多:防止弹簧被卡住,检查弹簧弹性,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弹簧是否完好(指针是否在0刻线)等.
(2)拉弹簧测力计时要沿什么方向?
解: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带来较大误差.
2.小组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感受1 N、5 N的力.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断一根头发的力,将测量方法简要的记录下来:
将一根头发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慢慢用力沿轴线方向拉头发丝另一端,直到头发被拉断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此头发丝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1.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的长度,而不包括弹簧的自身长度.
2.弹簧测力计使用前通常要把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来回拉动几次,其目的是为了减小弹簧与外壳之间的摩擦.
3.弹簧测力计使用时必须使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带来较大误差.
1.如图,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施加4 N的拉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B)
A.0 N B.4 N C.2 N D.8 N
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5N,图中的示数为2N.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练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