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章末总结
第1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课程标准
03
考点精练
思维导图
1.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程标准
一、选择题
1. (2020莱芜)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C
考点精练
知识点1 形形色色的生物
2. (2020威海)2020年6月,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用野生高寒耐盐碱水稻和高产水稻杂交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
A. 物种的多样性 B. 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C. 基因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3. (2020鞍山)我国有药用植物1万余种,如人参、桔梗、杜仲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
A. 形态结构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物种多样性
4. (2020广安)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
A. 新型冠状病毒 B. 青霉
C. 三叶虫化石 D. 小球藻
D
C
5. (2020淄博)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B
6. (2020广州)下列关于生物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物的生活不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 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B
知识点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7. (2020郴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
A. 合作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8. (2020遵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环境影响生物
C. 生物依赖环境 D. 生物适应环境
C
A
9. (2020淄博)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 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 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 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 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C
10. (2020益阳)珊瑚虫身体微小,分泌的外壳逐渐堆积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虫与藻类生活在一起,藻类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能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珊瑚虫和珊瑚能生长,都属于生物
B. 珊瑚虫、藻类等是影响鱼类生活的生物因素
C. 珊瑚虫适于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
D. 珊瑚虫既能适应当地环境也能影响当地环境
A
二、非选择题
11. (2020荆门)(综合应用)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影响生物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________。
(4)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上述事例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影响环境
竞争
生物适应环境
12. (2020株洲)(资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红耳龟原产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为研究其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区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和食性进行了调查。
某地区龟鳖类的种群数量
种类 红耳龟 乌龟 中华花龟 中华鳖 蛇鳄龟
数目/只 148 20 8 4 1
(1)由上表可知目前该地区龟鳖类中占优势的是________。
(2)研究者解剖了红耳龟和中华花龟(本地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发现红耳龟胃内有雨久花科、苋科和鱼类、贝类、鸟类、禾本科等食物,而中华花龟胃内仅有雨久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据此分析:
①依据食性,红耳龟与中华花龟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耳龟
竞争
它们的食物中都有雨久花科、苋科和鱼类
②红耳龟入侵后,由于当地物种中缺少________对其制约,迅速繁殖。红耳龟的捕食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________多样性降低。
(3)为了防控红耳龟的生态入侵,请你对当地民众或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敌
生物
开展关于红耳龟的生态入侵的民众科普教育;监管放生行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