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动词之美 悟文本之魅
----------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1-3段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树枝乱摆,动物逃遁,文字的画面感非常强。其中第一段写了天气的闷热,一个“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低沉厚重。第二段给人一种大风袭来的紧迫感。第三段则用了“越来越……”的句式,令人惊恐。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单元说明有这样的教学建议: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了解主要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对科学常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1.低段学生自学能力及独立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能力并不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培养。
2.单元说明建议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不过低段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并不足,这时就需要借助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利用风声、雨声、闪电、雷声等多媒体音效创设模拟雷雨前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体验和感受。
3.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学文时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可以直观地帮助孩子体会“压”、“垂”、“挂”字的妙用。
教学目标
1.读准“雷雨、乌云”等10个词语,写好“雷、垂”2个生字。
2.对雷雨前、中、后的主要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借力信息技术或传统的自制教具,体会“压”、“垂”、“挂”字的妙用,进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借助多媒体音效及图片,创设雷雨前的情境,指导朗读。
2.体会“压”、“垂”、“挂”字的妙用,进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动画、自制教具等手段,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体会“压”、“垂”、“挂”字的妙用,进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指着黑板的板书“雨”字,(读两遍)谈话导入: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带有雨字的四个字词你积累了哪些呢?学生自由说,课件出示
和风细雨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倾盆大雨 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
3.请学生认真观察这六个词语,说说你的发现。第一排写的小雨。第二排写的是大雨。
描写小雨的词语有(生回答:和风细雨、蒙蒙细雨、牛毛细雨)
描写大雨的词语有(生回答: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
4.能不能用声音的大小来读出雨的大小?小雨呢我们读得轻柔一点,大雨呢我们声音响亮一点,试试看。
5有一位小作者他很认真地观察了一场暴雨前后的变化,并把它记录了下来,齐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
6.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雷雨?在交流反馈中总结:这场雨来得急,走得也快,下雨时还伴有雷声和闪电,这样的雨就叫作?(雷雨)(第二次读课题)。
7.跟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相机指导“雷”字书写:教师范写,让学生观察“雨”变成“雨字头”看看笔顺的变化,从而引申出中国汉字的谦让之美。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并不足,对雷雨天气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导入环节我设计播放一组带雨的词语积累,并试着说这些雨是怎样的雨,并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试着说说什么是雷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此时再一次读题,学生内心的感受肯定完全不同。
二、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时间)
三、课中共学,体会用词之准确。
(一)做动作,感受“压”字之妙。
1.个别朗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用“————”划出。
2.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贴出这些景物?(乌云 树木 蝉 蜘蛛 闪电 )
3.画雷雨即将来临,抬头看看天空,乌云是怎样的?出示图片: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黑沉沉说明什么?(乌云很黑,很多)
这样的乌云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白云有什么不同?(图片上的云很黑、很厚、很重,平时的云是白白的。乌云又黑又厚又重就叫做黑沉沉。)
(2)看到这又黑又厚的云,你有什么感受?(感觉很热,很闷,喘不过气来。)
(3)你们能带着这样的体会读好这句话吗?
全班齐读这句话,个别孩子做动作演示对“压”这个词的理解。
(4)读句子,说词语,找近义词,复习本单元理解词语的方法:黑沉沉 黑乎乎 黑压压
(5)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我巧妙地通过“做动作”这个小妙招,结合乌云的图片及动态图,孩子们很容易感受到乌云快碰到脑袋的压迫感,进而体会“压”字用得妙。从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本,提高阅读。
(二)换动词,感受“垂”字之准。
1.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注意用词“垂”。
2.小组合作交流,体会“垂”和“落”的区别。
(1)出示两组句子,对比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只蜘蛛从网上落下来,逃走了。”
(2)换动词,感受“垂”字之美,用自制的道具体会“垂”和“落”的区别。
(3)再读句子。
3.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雨有什么变化?
(2)指导读好“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设计意图:这是我巧妙利用蜘蛛垂下来的动画和和自己制作的道具,非常直观地体现“垂”和“落”的区别,符合低段孩子的思维特点——直观性,让孩子轻松理解两个字的区别,进而体会作者用“垂”字是多么准确,准确地找到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自制教具与语文课堂的融合点,让信息技术、让传统的教具有效地为语文课堂服务。
(三)细读品语,体会雷雨时之美。
1.师:听,雨下起来了(播放雨声),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真是一场大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一找。
3.汇报:
A: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 “哗”字从小到大排列,变红)
你们看这三个表示雨声的“哗”,你有什么发现?(由小到大)
表示雨越下越大,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越来越响。(指名读)
除了声音的高低有变化,我们还可以读出节奏的快慢呢!(指名读)
我们一起读。
B: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想象一下,可能还有哪些景物看不清了? (小山、车子……)是啊,雨越下越大了,往窗外望去,树看不清了,房子(生:看不清了),行人车辆(生:看不清了),远处的小山也(生:看不清了),一切的景物(生:都看不清了)。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4.师:这么大的一场雨,是一下子停下来的吗?(生:渐渐地,渐渐地)
“渐渐地”表示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雨从大到小,你能把这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吗?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生读)
你的声音越来越轻。我们一起来试试。
5.齐读课文4-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又渐渐地小下去了,你们有信心把这变化读好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6自然段。
6.背诵课文4-6自然段。学生试背。指名背诵。齐背。
(四)想画面,体会“挂”字之美。
1.教师出示文中的雷雨后的景象语句,学生读一读。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2.这些雨后的景象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空气清新、彩虹高挂、雨过天晴。)
3.引导: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雷雨前的这只蜘蛛“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现这只蜘蛛的此时的悠闲自在,指导读出蜘蛛此时的心情。)
4.我们来写写“垂”字,你们瞧,垂的这一竖多像帮助蜘蛛逃命的那条丝啊,这一竖要稳稳地写在(生:竖中线)上,再看看“垂”左右两边一样长的竖画,左右长度相等,再观察老师的耳环,引申出中国汉字的对称之美。
5.生书空练写“垂”字。
6.师小结:同学们,你看,小作者就用几个简单的动词就将雨前的沉闷,蜘蛛不同时候的心理活动和雨后的清新与美景刻画得入木三分。真是小动词,大作用呀!所以我们在平时写话的过程中要学会巧用动词,让文本的语言“动”起来,“活”起来,。(教师板书:小动词 大作用)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我通过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走进文本,走进情景,去感受雷雨后的美景,感受动词之美,文字之魅。
四、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1.出示雷雨前文段,“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1)引导学生读后用词语来概括(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狂风大作)
(2)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空气清新、彩虹高挂、雨过天晴)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景象变化,练习朗读,读出雨前和雨后的变化。读出大自然的美景。
2.师问:雨前和雨后神奇的大自然,呈现不同的美,是谁有这么大的魔力 (生答:雷雨)
3.这真是一场怎样的雷雨呀?(生答:神奇、神通广大 )对呀!这真是一场神通广大的雷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读出雷雨的神通广大、读出雷雨的神奇。(第三次读课题)
五、课堂小练笔.
我们看见过春天里蒙蒙的细雨,夏天里的狂风暴雨,秋天里凉凉的秋雨……说说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雨,它是什么样的。
( )下起来了,( )的,( )的,像( ) ,像( ),它落在( ) , 这雨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