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里程表(二)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之处。】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
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 为什么
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生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
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 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 你能看懂吗 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
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其实就相当于从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则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三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里 程 表 (二)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教学反思
1.细心研读教材,利用“从哪里到哪里多少千米”和“里程表读数与行驶里程数、电表的读数与用电量”知识的相通之处进行迁移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借助“北京—西安”的路线图比较形象地理解所求问题,迁移到通过“里程表的转动”及“电表的转动”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比较抽象的理解,它们的思路是一致的,直观地演示将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撑,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分析题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
一键发布配套作业 & AI智能精细批改
(任务-发布任务-选择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