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件 (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件 (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16: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皇帝的新装
第 六 单 元
作者 安徒生
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
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
4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认识统治阶级的愚蠢和虚伪。
5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代表作有童话《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请指出下列图片的出处
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海的女儿》
《拇指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体裁相同 童话
作者相同 安徒生
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被赋予生命,被注入思想感情,被人格化。
第一课时
01
我们看电影、电视中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皇袍加身,皇威显赫的?
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
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
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新课导入
滑稽( )   陛( )下   头衔( )
骇( )人听闻   炫( )耀  勋( )章
钦( )差大臣   称( )职 御( )聘 
随声附和( ) tuǒ(  )当  chéng( )报


xián
hài
xuàn
xūn
qīn
chèn




预习检查
1 给下列加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语言、动作 )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使人听了十分吃惊。
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精巧细致。
夸耀。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滑 稽:
称 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精 致:
炫 耀:
不可救药:
2 解释下列词语。
本文选自《 》,作者_ ,_ 作家。代表作有童话《 》《 》《 》 等。
明确:主要人物:皇帝
明确:一个小孩子。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安徒生
丹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3 文学常识填空。
4 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5 故事最后,是谁说出了事件的真相?
(1)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
(2)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3)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故事情节。
初读感知
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天真,高声地喊出来
1.这篇童话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你会用哪一个字呢?
3.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
明确:骗。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要敢于说真话。
明确:昏庸、愚蠢、穷奢极欲、自欺欺人、虚伪、自作聪明
合作探究
4.抓住一个关键词,梳理情节脉络。
明确: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爱新装
开端    做新装
发展    看新装
高潮    穿新装
结局    揭新装





皇帝
骗子
官员
百姓
孩子

明确:要点一,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爱好新装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要点二,骗子巧妙地抓住了皇帝的心理。被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了皇帝的虚荣心理,而且衣服还可以用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
5.骗子说他们做的衣服有什么特性?
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6.骗子为什么用做新装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明确: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明确:继续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出的虚伪行为的继续和深化。如果就此收场,则害怕老百姓知道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皇帝;继续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同时,把戏“演”下去给故事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开阔的思考空间。
8.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继续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思想意义: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现实意义:
(1)形象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愚蠢、腐朽的本质以及皇帝、官员们虚伪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2)我们必须主动改变现实,才不会随波逐流,成为虚伪、愚蠢的同谋。只有做那第一个“小孩子”,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小孩子”出现,直至改变现实。
9.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老百姓出了一口气,有助于老百姓认清皇帝的真面目。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是伸张正义的英雄。
1.皇帝无疑是昏庸的、愚蠢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拓展延伸
可能有同学会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自己不敢说真话。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对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站出来说真话。
同时,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一要说真话,二要学会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2.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吗?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文章内容,明白故事的结构、层次及详略,然后再作细致的揣摩、探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02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皇帝 新装
骗子 新装
君臣 新装
皇帝 新装
小孩 新装



穿

(第1段)
(第2段—第4段)
(第34段—第37段)
(第24段—第33段)
(第5段—第23段)
整体感知
服装费用:
心思兴趣:
换衣次数:
爱新装成癖
不惜倾其所有
最爱炫耀新衣
每一天每点钟
概述皇帝的特点: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荒唐昏庸的程度
引子:
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
·布的色彩和图案:
·布的特性:
分外美观
神奇怪异
开端:
用想象手法写骗子如何诱皇帝上当
分别写出两大臣和皇帝看衣时的表现
心理:
神态:
言行:
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发展:
表里不一、虚伪与后面小孩的天真无邪形成鲜明对比
皇帝穿新衣游行的情形
动作:
心理:
转了转,扭了扭
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
高潮:
丑态百出,自欺欺人
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
揭穿人物:
揭穿原因:
揭穿方式:
皇帝表现:
小孩
天真单纯
私下传开
发抖又摆傲姿
结局:
表明皇帝及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
(一)人物赏析。
1.仿照示例,请用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示例: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做衣服,也没给皇帝穿新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居然穿着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装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小孩子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
合作探究
【交流】甲: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衣成癖的人,因为他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因为他明明看不见衣服,却装模作样地看衣料,穿新装。
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一个昏君。
明确: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至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交流】(1)老大臣和官员查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则是“看了又看”,然后“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
2.写大臣、官员两次去查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2)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震惊和哀叹,例如“愿上帝可怜我吧”;写官员用疑问句,表现了他年轻得志,尚且会自我怀疑。
(3)语言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惶恐的心态;官员也“诚实”地向皇帝极力称赞“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明确:大臣和官员是虚伪、愚昧、善于阿谀奉承之人。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小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出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直率又肯定,既无所顾忌又直言不讳,反衬出皇帝、大臣、官员、老百姓等说假话自欺欺人。
明确:小孩子是一个天真无邪、敢说真话的好孩子。
(二)语言赏析。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了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明确: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极力表现皇帝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一个“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突出表现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而回答骗子时,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表现了皇帝的虚伪、荒唐和愚昧。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明确:一“转”一“扭”,丑态百出,突出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明确:四个“多么”,写出了大家的虚伪和阿谀奉承。
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写
出了皇帝喜欢新衣已到了成癖的程度,
也写出了他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
为下文他被骗做了铺垫。
(三)手法赏析。
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却为什么能令人信服?
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高官巨宦一味阿谀奉承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平常。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创作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艺术形象。
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昏庸虚荣,甘于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助骗:形成了这篇童话的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托,又表达了对此事强烈的憎恶之情,一切均是依据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的,因而能让人信服。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回宫后立即宣布:“谁再说关于我的坏话,立即处决!”结果有四五十人被处死。从此,皇帝再也不穿别的衣服,独爱这件神奇的新装。
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皇上,我把你的胸膛弄脏了!”立刻就被打入冷宫。
拓展延伸
还有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皇上听到后立即把他关押并处死。
有一次皇帝巡视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百姓也很多,皇帝竟然杀了一千多个老百姓。
有一个善良的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劝说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
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起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家里有笑声的,一律把人抓起来杀掉,结果激起了民愤。
大家一起拥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虚无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到了人民的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的巨石砸中一样,身子一软就瘫在了地上。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作品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