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3: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紧扣回忆录文体的基本特征,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一定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审读课题,铺垫背景
1.结合回忆,初识人物。
(1)围绕题目讨论: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什么时候写的回忆?回忆了什么时候的事情?
(2)结合资料说说自己对李大钊的了解。
(3)补充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
2.结合时间,引出回忆
16年有192个月,有5840个日子。对于一般人来说,别说是16年前的回忆,就是六年前的回忆,都有可能会怎么样?
生:忘记,记不清。
师:对,会遗忘、淡忘。然而,对于16年前的回忆,李兴华却记得——
生:清清楚楚。
二、紧扣回忆,梳理结构。
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填写。
在李星华的回忆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梳理时间节点: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28日;引导学生梳理关键事件:坚守、被捕、被审、被害。
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
1.扫描细节,形成印象。
默读课文,找一找,每个部分在描写李大钊神态、言行、外貌的句子。
2.关注神态,体会品格。
(1)找到第一个时间节点中李大钊的神态。(慈祥)为什么面对我的问题是“含糊”的呢?(结合1927年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在“慈祥” 与“含糊”的对比中体会李大钊的品格(忠于革命)
3.关注言行,体会品格。
(1)找到第二个时间节点中李大钊的言行。
(2)引导学生在“危险”与“镇定”的对比中体会李大钊的品格。(临危不惧)
4.关注外貌,体会品格。
(1)找到第三个时间节点中李大钊的外貌。
(2)引导学生在“凌乱”与“平静”的对比中体会李大钊的品格。(坚贞不屈)
5.首尾呼应,体会好处。
这段描写我们在故事的开头也见到过,这种描写方法叫什么呢?说说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四、通过品格,抵达精神
(1)讨论:李大钊的付出和牺牲背后,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句子: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五、拓展资料,传承文脉
1.出示搜集到的部分英雄事迹,进一步感受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配乐齐读)
2.小结
孩子们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发扬,继续光大,因为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样的回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必将永远清晰。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必将永远不朽,因为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这样的信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齐读)
作业
课后搜集其他革命者的故事,故事会时讲给同学们听。(关注其外貌、言行和神态描写)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