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挽、间、绰”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重点通过对2至4自然段的学习,感受搭石与乡亲们生活密切相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设计理念:
《搭石》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搭石”一样在默默无闻中凸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阅读贯穿全文,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给于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品析美文佳句,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情景对话和补充写话的交流活动,内化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达到情景相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片)同学们请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生齐读课题: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读书速度,不回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课文中的句子简说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用课文中句子简说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随文认识“绾”这个生字,了解其意思。
4.对照课文阅读,交流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引出学生寻找课文第二自然段关于描写写搭石很美的句子。
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寻美搭石
1.生自由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
2.思考不同状况下走搭石的情景分别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交流第一幅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并随文认识“行”这个多音字。
2.反复诵读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几个词语,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3.交流从“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的画面美,师生开展情景对话朗诵,感受并内化理解上述词语描绘的的画面;同时随文识字理解“绰”字。
4.师生交流配合诵读一行人走搭石的相关语句,感知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5.交流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感知家乡人民的“谦让”美德。
6.交流两个“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的情景,并感知领会乡亲们“理所当然”的付出。
五、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展开想象:用“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先想一想,补充句子说话。
假如 ,家乡的人们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 的事。
六、超越文本,传播美丽
生活中寻找美丽。结合文章所描绘的这份朴实美丽,联系生活实际,带着对“美的发现”进行补充写话。
美是溪中一排排搭石,默默无闻任人踏过。
美是一行走搭石嗒嗒的声音,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美是( ),( )。
美是( ),( )。
美是( ),( )。
……
让我们将美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美。
附: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