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版 一上 第二单元 2.下课啦【优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新)版 一上 第二单元 2.下课啦【优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10 11: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教材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
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 哪根短
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
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师:看看谁走的路长。(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最下面的图)说说你这样回答的理由。
生: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因为他们走路的长度可以用方格的边数来表示,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9个边长,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8个这样的边长,9比8大,所以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寻找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集体交流的意识。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下 课 啦
课后反思
1. 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