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讽喻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讽喻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4: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讽喻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夏
【元】翁森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称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①。
【注】①夏季的南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劝学诗,它将夏季也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高雅情趣。
B.第一、二句借竹、书斋小、阳光等意象写出书斋清幽、安静、敞亮的特点。“明”字特指读书人内心的敞亮。
C.夏天白天变长了,是非常适合读书的,读完书后,可以听听蝉儿的鸣叫;夜晚读书时,有萤火虫飞入来作伴。
D.“稔”是熟知的意思,诗人倒置了五、六句,强调夏日读书让人具有远古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的感受。
2.这首诗是如何把夏季与读书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①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②奈乐何③!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皜”,白、明。③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4.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5.下列对这首诗的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她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①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②非尧意,瑶台③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④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①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②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③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④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两句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8.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注释: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句“发皓齿”,言笑或歌唱。意为佳人不敢展示才华。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9.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通过行踪的对比表现其迁徙不定的行踪。
C.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说世俗之人不看重佳人,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整首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悲慨之中又具有自然之美。
10.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狐 鼠
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①。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②,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③诗。
【注】①九逵,指都城的大道。②鹜,鸭子;瓠,胡芦。③“素丝”指士大夫正直、节俭、清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鼠”本意是指城墙上之狐,土地庙之鼠,诗开篇从狐鼠落笔,又以此二字为题,点明诗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B.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作者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传达出心中的忧愤。
C.颔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诗人顺手拈来,属对工整,如同己出。
D.尾联“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
12.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诗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讥刺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14.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红绣鞋·警世
(元)张养浩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①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②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③威风不见了!
【注释】①送了人:指断送人。②恰:才。③旧来时:从前。
17.文中“警世”的对象是_________。从前后文推测,作者写的“深坑”应该喻指_________。
18.卢前在《论曲绝句》中称此曲:“足为当头棒喝。”请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咏①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②邻家子,效颦安可希③!
【注】①本诗是王维早期作品,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吴越春秋》载:越得芒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饰以罗豰,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②持谢:奉告。③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设问,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寓有深意。
B.诗歌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贫贱时,世人不会注意她的美;富贵了,世人惊悟她的丽质。
C.“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二句,批评得幸者的恃宠自贵,君王怜爱她不分是非,措辞委婉。
D.王维这首五言古诗虽不及其山水诗意境高远,但借古咏怀,寄慨遥深,特色颇为鲜明。
20.沈德潜评价此诗“不为题缚”“写尽炎凉人眼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①
刘子翚
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紫色蛙声②真倔强,翠华龙衮③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④。
【注】①此诗约作于南宋建炎末年。②紫色蛙声:典出《汉书·王莽传》:“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后多指邪恶势力。诗中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③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④草莱:田野,喻指草野平民。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起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
C.颈联对邪恶势力进行了怒斥,对于当局者的逃跑懦弱行为却用“暂徘徊”来讳饰。
D.尾联诗人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
22.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流露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
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
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
24.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①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①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25.对于两首菊花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篱”用陶渊明的典故,说“寂寞”是突出菊花的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B.重阳求福求寿,世人只图热闹,故说“看”花而非“赏”花。
C.“菊尚新”亦即“依前金靥”,“断知闻”也就是空“照泥沙”,都是自我伤叹的意思。
D.两首诗感从事生,感情抒发得自然明白,然好作议论,不尚含蓄,显出宋诗的特点。
26.这两首诗均创作于诗人致仕家居石湖时,也均微露讽意。请分别从思想感情和讽刺对象两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鲍照
幽并【1】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2】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3】
石梁有余劲【4】,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5】。
注释:【1】幽并:古二州名。【2】鞬: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绘的箭囊。【3】雁门、楼烦:边疆要塞。【4】石梁有余劲:语出春秋宋景公事。宋景公射出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5】虎竹: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信符,符分为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分得左符。
2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并重骑射”二句,写出了幽并少年豪侠尚武的形象。
B.“毡带佩双鞬”二句,对少年的装束做出了具体的描绘。
C.“兽肥春草短”句中把敌人比作野兽,点明要武力征讨。
D.“惊雀无全目”句,写出了射箭者技艺高超,精准无比。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人物形象,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B.本诗采用写实手法,详细地描绘出了少年从早晨到夜晚的经历。
C.“石梁”用宋景公的典故,其目的是为表现宋景公的英勇无畏。
D.本诗语言绚丽、含蓄,诗人李白则传承了这一风格,惊遒绝人。
29.本诗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其精神品质集中表现在后四句,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
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光摇曳着殷勤劝人读书,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拟人手法让诗歌灵动活泼。
B.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超越前人的决心。
C.颈联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意境深远动人。
D.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
31.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一)
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①。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②。一为黄雀哀③,泪下谁能禁。
【注】①宋玉作《高唐赋》,记载了楚襄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早晨化身为云,晚上化身为雨,朝朝暮暮来往在阳台的下面。②《战国策·楚策》记载,蔡灵侯在高蔡驰骋射猎,不关心国家的政事,一个叫子发的大夫受命把他用朱丝绳囚系起来见楚王。③《战国策·楚策》记载,楚襄王耽于逸乐,秦发兵败楚,楚失去很多地方。庄辛谏劝楚襄王说:“黄雀鸟低头可以吃到白色的米粒,扬头可以栖息在丰茂的树木上,自以为与人无争,却不知道有王孙公子挟弓拿弹来伤害它。”
3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为诗人远望所见,描绘出了一幅江水深远、树木茂盛的春日图景。
B.“青骊”一句,描写青黑色的骏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喻指倏忽而逝的时光。
C.“皋兰”既是眼前之景,也沿袭“香草美人”的传统,喻指诗人高洁品质。
D.全诗围绕“悲”字展开,描绘楚景,讽咏楚事,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33.“远望令人悲”中的“悲”在最后六句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优,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35.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呈寇公二首
蒨桃①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注】①蒨桃:约生活于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乾兴(960-1022)年间。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淑灵能诗,以《呈寇公》诗闻名。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的“美人”一词对应了其二中的”妖姬”一词。
B.“其二”中的“轧轧”一词,以拟声手法突出了织女劳作之辛苦。
C.蒨桃以诗的形式向豪侈的寇准进言,这两首诗很像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
D.“其二”作者用近似独白的方式道出织女的心酸。语意悲壮,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37.简析两诗写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辞
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两句直呼“夫”,表明“妾”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
B.诗歌前六句叙述平淡,七、八句转质问,顿生波澜,深沉有力,令人深思。
C.七、八句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同样包含着自己的控诉。
D.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浅近,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39.诗歌最后两句“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注】①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4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讽刺“豪华子”生活奢侈,感叹他们因吃腻了“膏粱”而选择吃素食。
B.诗中的百姓生活艰辛,劳作辛苦,这与“豪华子”的“安坐废手足”形成了反差。
C.“颗米皆琳琅”用比喻的手法,将颗颗米粒比作美玉,表现了诗人对粮食的珍视。
D.全诗语言质朴清新、不矫饰,与白居易诗歌《观刈麦》相比,两者语言风格相似。
41.有人认为,“君看获稻时”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豪华子”,也有人认为是“为政者”。你同意哪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某公宅
贯休[注]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注】:贯休,唐末五代分裂时期前蜀诗僧,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讽刺诗备受推崇。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某公宅邸建成后天下人及自己的表现,衬托某公宅设计精致,景观优美。
B.某公宅山水环绕,远离尘嚣,是隐居修行的好地方,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
C.诗人借苕溪路和雁荡山石来写某公宅园林景致,可见诗人并非真的“眼力悭”。
D.二三联正面描写某公宅的环境,视野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笔法由总括到细腻。
4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主人闲”?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获稻
李觏
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
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
青黄先后收,断折僵偻拾。
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
【注】后唐明宗让百姓缴一石米外加二升“雀鼠耗”,后周太祖时,酷吏王章把二升添成二斗,名为“省耗”,宋延此制。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阳过山来”描绘了朝阳爬过大山的情景,点明时间、地点,早晨去山间劳作。
B.“下田犹露湿”既突出山间的气候格外秋凉,又暗示农人下田之早。
C.三、四句写了临近晌午,农妇急于回家做饭,又挂念着家中的孩子而不敢跟人搭话。
D.“断折伛偻拾”,秋收时节,弯腰驼背的老人也到田里帮着捡拾断折的稻穗。
45.试结合最后两句分析诗人创作本诗的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4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让白鹭怜悯溪中的鱼儿,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从而体现了作者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品质。
B.下片意境拓宽,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则辛酸,满含一腔孤愤。
C.词作一改辛弃疾雄浑豪放的风格,尽显稼轩先生侠骨柔情一面,直白的言语中传递的是热爱、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词通篇与白鹭对话,流露美好生活情趣。勿食溪鱼,意在维护山水和谐清幽之美,而“物我欣然一处”,正是词人归隐生涯之理想境界。
47.这首词一改辛词的豪放风格,并体现了构思奇特的特点。请联系全词,简析这首词奇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四十九)
李 白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①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①紫宫:皇帝的居所。
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意思说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有着芙蓉一般鲜明美好的身姿。
B.“皓齿”代指清脆的歌喉,句意说她的清脆的歌喉最终没有发出声来。
C.“芳心”句中的“空”字用得巧妙,表现出女子有空闲时间保持情怀。
D.“沉吟何足悲”表面上说不悲恸,其实是人生的大悲恸,是痛之至极。
49.诗句“由来紫官女,共妒青蛾眉”发挥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有何暗示意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5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大雪天”,构思巧妙精当。
5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②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③。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④接武曳长裾⑤。高流端⑥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⑦初不数刘伶?
[注]①浆:水。②六国:秦末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三秦扫: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③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逃匿山中,后被张良以太子名义请还。④裂荷焚芰:语出《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此处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⑤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依附于王侯权贵。⑥端:真。⑦二豪: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5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城下路”六句,词人由城下道路上风露凄迷和岸头沙边蒹葭苍苍的景象,想到古今变化——古人坟墓今已成田,有人耕犁;昔时流水,今已成陆。
B.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富贵不能长久:用“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一句表明千古以来,不见有人闲下来参与你争我夺。
C.“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裙”是作者惋惜商山四皓不该在皇家的收买面前,改变初衷,临老还接受网罗。
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5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③且直!
【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54.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5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
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56.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老夫采玉歌
唐·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①,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注】①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
57.在这首诗中,画线句“杜鹃口血老夫泪”运用了_____和_____手法来表达老夫采玉时的心情。
58.试从结构上对这首诗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农词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直陈其事,老农逃避战乱隐居深山,辛苦劳作一年却仍家徒四壁,生计艰难。
B.五六句“呼儿登山”四字暗示农人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收橡实充饥。
C.七八两句将镜头突转至西江之上富商船中,商人有珠宝百斛,所养宠犬竟常年吃肉。
D.全诗围绕一个“食”字展开,突出一个“贫”字,多用白描,不事抒情,不发议论。
60.王安石评张籍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试简析此诗“寻常”在何处,又“奇崛”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①(节选)
杜甫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
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
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②。
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③生。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
[注]①史称严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杜甫在严武幕下,作此讽喻。②阻兵:依仗兵力。③悔吝:犹悔恨。
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批判当时的当权者,在战乱未平的背景下,仍自顾自地奢侈无度。
B.“皆闻”二句总结上文,说明财富多了未必是好事,暗合福祸转化之理。
C.“奈何”四句直抒诗人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豪华褥段后,内心的平和安宁。
D.节选部分主要写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褥段及原因,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
62.请根据诗歌简要概括“李鼎”“来瑱”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并简要分析作者写这两个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落梅
【南宋】刘克庄①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②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刘克庄,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②莓苔:苔藓植物。
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眼前的自然景象入笔,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由此生发,唤起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丰富联想。
B.颔联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霜刀剑摧残下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C.尾联展开议论,巧妙而又曲折地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指责它不怜香惜玉,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
D.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运笔委婉,启人深思。
64.这首诗的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5.有评论家认为,“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同工”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客词
刘驾【注】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注】刘驾,晚唐诗人,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
6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开篇以同情笔意再现贾客灯下起身赶路,表现出经商艰辛。
B.贾客故事里寇盗可谓凶残,侧面反映出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
C.“终不疑”语谓贾客未料夜行而会身入死地,一如既往地走捷径,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扬州是唐时繁华都会,也是商贾集散地,诗末点明住地扬州有深意,可使悲剧更具普遍意义。
67.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场景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B.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的喜悦心情。
C.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为丰收,粮食足够应付官家,反映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从而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69.顾瞒在《批点唐音》中评价本诗“愈鄙愈切,然无乐府浑厚气”,请结合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的“真切”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②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注】①底事:为什么。②解爱:了解喜爱。
7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句用衬托的手法描写了蚕妇养蚕的辛苦,朴实浅显,形象直观。
B.杜诗后两句揭示了蚕妇受到的残酷剥削,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
C.来诗前两句用“晓夕采桑”四字,叙述了蚕妇工作时间长、劳碌无暇。
D.来诗后两句意为如果蚕妇们也去赏花,那么小姐太太们就只能被冻死。
71.比较赏析这两首《蚕妇》诗的后两句表情达意技巧的差异。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73.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7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7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76.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经胡城县
[唐]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催租行
[宋]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77.《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______,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_____
78.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叹世
元·曾瑞
罗网施①,权豪使,石火光阴②不多时。劼活③若比吴蚕似。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
[注释]①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②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③劼活:忙碌。
79.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80.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B
2.1)以景衬情,将夏季特有的景物和读书结合起来写,突出读书之乐,如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写出了诗人读书环境清幽雅静的特点;夏季白日的蝉鸣和夜晚飞动的萤火虫,衬托出诗人读书时的生机和活力。
(2)运用比喻(或通感),将夏季南风吹拂和琴声陶冶的特有感受比作读书之乐,形象生动,读书之乐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在结尾形容读书带来的乐趣就像是沐浴在煦暖的风中弹奏瑶琴一般,使读者易于体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指读书人内心的敞亮”错误,“明”意思是阳光使书斋变得明亮了,不特指诗人内心。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景衬情,始终将富有夏季季节特征的事物和读书之乐结合起来写,富有高雅的情趣。“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写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写出了诗人读书的环境清幽雅静的特点;“昼长吟罢蝉鸣树”,写夏日昼长夜短,正是读书的好时光;“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写诗人在书斋中并不感觉苦闷,白日的蝉鸣和夜晚飞动的萤火虫为他的读书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夏季特有的感受描摹读书之乐,形象生动。“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薰风指夏季煦暖的南风,这一联意思是“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读书之乐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在结尾形容读书带来的乐趣就像是沐浴在煦暖的风中弹奏瑶琴一般,使读者易于体会。
3.C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从内容上分析,该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这是写“古”。
从目的上分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借吴国灭亡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5.D
6.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
作者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7.B
8.①主题上,杜文立意深远,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危害百姓,立意格局略欠高度。
②语言上,杜文手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张,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
③构思上,从历史事件入手,借历史讽当代,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对比更显宏大。陈诗就事说事,简单对比,构思简单。
④体裁上,杜文运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沛得多。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及主题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阿房宫赋》前文批判秦国穷奢极欲,结尾深化主题,“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因而用意更深。而陈诗结尾“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清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
从语言上看,《阿房宫赋》语言整饬华丽,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就从方方面面渲染出秦国的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得主题表达落到了实处。而陈诗只是一首古体诗,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写出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样的奢侈浪费现象,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问题。
从构思上看,《阿房宫赋》前面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如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叙述六国被灭亡的惨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结尾则主要是议论抒情升华主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而陈诗三四句“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简单对比,构思相对简单。
从体裁上看,《阿房宫赋》是赋,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而陈诗只是古体诗,无论内容丰富还是其实充沛方面都无法与赋相比。
9.B
10.①写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表达对自己杰出才能的肯定、欣赏;②写佳人行踪不定、美貌不为时人所赏,表达自己境遇不佳、怀才不遇的苦闷;③写佳人容华难以久持,表达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无奈以及自己盛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通过行踪的对比”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没有“对比”的手法。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
首联的意思是“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二句的意思是“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二句的意思是“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人的青春盛颜是难以永远存在的”,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11.D
12.①取譬设喻。用“狐鼠”比喻仗势作恶之人; 用“刮地皮”比喻贪官无止境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②对比。如“不论”、“但管”四字呼应紧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③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空想素丝诗”“民鱼”等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错误,“空想素丝诗”含蓄有致,委曲道来,意味无穷。既表明了人民的希望,寄希望于清官,又道尽了人民的失望。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狐鼠擅一窟”,有语说“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因为城墙内的狐狸,掘之恐毁其城,土地庙里的老鼠,熏之恐烧其木。这是用“狐鼠”形象地比喻倚仗权势作恶的官吏。“地皮”也是古已有之的话,前人常以“刮地皮”喻贪官对老百姓无厌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描绘贪官污吏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嘴脸。他们根本不顾公论,到处搜刮地皮。这里用了对比。用“不论”和“但管”两个虚字连接起来,从而把贪官污吏贪得无厌的行径,刻画得入木三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这些官吏养得矮小肥白如瓠的躯体,活象只鸭子;二百姓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从官吏宰割以至于麋烂。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
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天有眼”,古人以为天最公道,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说人间作恶者决逃不脱上天的惩罚;
“民鱼”含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意,指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
“素丝诗”是指《诗经·召南·羔羊》。据《羔羊·诗序》云: “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百姓想起“素丝”诗是希望有清官出现。可是如今象《诗经》中所赞美的“节俭正直”的官员,实在无法找到,想也只是空想而已。诗人特标出“空想”二字,蕴含着无穷的讥讽意味。这些诗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13.C
14.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通读全诗可知,作者借松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达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之情。
诗的颈联“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写出了松树高洁的品格,以松来比喻正直高雅的贫寒士子,再联系下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长安代表当时的权贵圈,这些贫寒的士子虽然品格高洁,却不被当时的权贵赏识,结果始终得不到出头之日,作者在此表达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之情。
而尾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中,作者指出当时的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之徒,这是他们狭隘、媚俗的表现,也是当时官场选拔人才的体现。那些行为高洁之士得不到重用,而那些争荣小人春风则春风得意,作者对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表达了愤懑不平之情。
在指出当时社会所出现的种种的不正常现象后,作者在“徒染六街尘”一句中,通过对松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指出既然长安人只喜欢桃李这种只知道趋时媚俗的树木,而不喜欢品行高洁的松树,何必还要待在这里白白地沾染这些世俗的尘土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对当时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表达出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15.B
16.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细如蚁”“青鸦嘴”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C.“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说法错误,“手挽长条”是动作,“愁听门外”是动作与心理,并无语言描写。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泪如雨”。
颔联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17. 为官者 官场的各种险恶处境(意思接近即可)
18.(1)开首两句便给了身居显贵倚势弄权者当头一棒,直截了当地说明断送人的缘由。为官者身骑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多么威风凛凛,作威作福终会祸来天怒。(2)将为官者先前前呼后拥的场面与触祸后的惶恐战栗和万分忧虑对比,一热一冷,反差巨大,给人以当头棒喝的警醒效果。(3)全曲纯用白描直陈的手法,把做官的耀武扬威到惨遭灾祸的过程写得十分形象逼真,痛快淋漓;通俗易懂而又情感激烈地嘲讽了平时作威作福、耀武扬威的为官者终将玩火自焚的可悲下场,有当头棒喝之效。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分析曲子,这几句主要写的意思是:才上马就有差役齐声喝道,这就是那葬送人的根苗,直引到了深坑里才感到心焦。祸来了躲到哪里去,老天动怒了怎么能宽恕,此时旧日的威风全都不见了。而题目是《警世》,含有警醒世人之意,根据意思可知这里的世人应为“为官之人”。
从前文“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和后文“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可知,曲中之人骑高头大马还有人喝道,颇有威风,可以推测此人为官员,故第一空可以填“为官者”。
从后文“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可以推测,这里“深坑”所比喻的是官场的各种险恶处境。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卢前称此曲“足为当头棒喝。”在曲的开头两句“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中第一句“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写出了做官者骑高头大马前呼后拥,还有人为其喝道,充分的表现了他们的威风,但紧接着一句话锋突转,“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指出当官者这样作威作福终会惹得天怒人怨,最后这人一定会被断送前程。所以本首曲中,开篇两句便给了身居显贵倚势弄权者当头一棒,指出为官者作威作福终会祸来天怒。直截了当地说明断送人的缘由。
同时,曲中也运用了对比,将为官者前后境况进行了对比,如为官时“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和触祸后的“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一热一冷,反差巨大,不得不让读者深思,所以起到了给人以当头棒喝的警醒效果。
作者在词中采用白描直陈的手法,几乎全用口语,其中将做官者在触祸前后的行为心理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犹如那人的一切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既让作者的描写十分形象逼真,也让内容通俗易懂,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明白为官者终将玩火自焚的可悲下场,有当头棒喝之效。
19.A
20.沈德潜的评价是说王维的《西施咏》并未就西施故事本身进行咏叹,而是借题发挥,抒写对世间炎凉的感慨,具体表现为:①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莫得同车归”,人世间浮沉常凭际遇,有些人“一阔脸就变”的现实在这里找到了注脚。②从“朝为越溪女”浣纱不止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奢放纵,活画出社会上逮着机会受到赏识就忘乎所以的小人嘴脸。③“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东施效颦,自取其辱,故不可取,然而其爱美之心可怜可叹,世人一味嘲笑足显世态炎凉。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设问”错误,“西施宁久微”意思是“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这是反问。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沈德潜评价语的意思。“不为题缚”说明诗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诗题之外的东西,虽为“西施咏”,但实际上是以喻为人的诗。“写尽炎凉人眼界”说明诗歌中反映了很多当时的炎凉世态与当世之人的姿态。
然后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从中分析出诗题外的内容。
诗歌开始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就指出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而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点出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遇到了重艳色的人;而“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一同浣纱的同伴不能与之同车,以此讥讽现实中某些人一旦得势就会变脸的情形。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几句则写出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既是感慨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其爱美之心可叹,但其做法却只能自取其辱,只能招来世的嘲笑,展现世态炎凉,以此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21.D
22.①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②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③尾联用反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理解错误。“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的政策并没有失算,也许只有我独自一人为朝廷忧伤吧。结合颔联的意思及“紫色蛙声”所代表的傀儡皇帝来理解,当时朝廷对金人采取的是投降不抵抗政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诗人对此表示痛恨,对国家的未来,对老百姓的处境表示担忧。因此尾联说朝廷并无失策之处,只是百姓徒自忧虑罢了,是反讽之意。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中,“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恨难裁”则是表现了北风发出的声音犹如余恨未息的声音,此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而颔联“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中,点明“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此两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
颈联“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中,作者运用典故,将“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真倔强”与“暂徘徊”进行了对比,指出靖康之变之后傀儡政权统治中原的事实,而当时的朝廷则是苟且偷安、四处躲藏,表达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
尾联“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则是运用反语,表面上是赞美朝廷算无遗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而真正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知抗金只知道合议政策的讽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23.C
24.①首联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②颈联表面是作者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③尾联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反常的社会风气的鞭挞。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贵’和‘贫’形成对比”错误,唐代社会达官贵人崇尚喂养鹦鹉,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使得鹦鹉的产地秦陇州似乎也因之而“贵”,成了宝地;当时钟鸣鼎食的王侯之家,为耽玩牡丹,竟至于贫,略带夸张。这里的“贵”与“贫”所指不是同一事物,不构成对比。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百重花瓣的桃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已经降临大地,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笔锋一折,说“不成春”。次句承接首句,“鹤寿千年”自是神异之事,但却又说“也未神”。这样写笔法曲折,含义隐晦,表面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作者对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颈联上句写欣赏歌舞,下句写女子的装扮。诗人写歌舞的花样翻新,目的是批判富贵人家一掷千金、追欢买笑、猎奇逐新的不正常的心态和风气;作者写女子装扮日新月异,实际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奢侈和浮躁。因而,作者表面上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似褒实贬;
尾联上句“六街骑马出”写六街人骑马而出狂欢不已,下句“总是学狂人”写人人均以狂为美。作者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逸乐成风的反常社会风气的鞭挞。
25.A
26.①第一首诗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庸俗。
②第二首诗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势利”。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A.“突出菊花的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分析错误。说“寂寞”是写菊花无人观赏,讽刺世人庸俗。
故选A。
2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第一首诗中,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因为重阳这天有祈福、祈寿的风俗,世人只是在重阳这一天出来看菊花,而平时对菊花则是视若无睹,这种现象是作者所反感的,所以作者说“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表达出世人的讽刺,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庸俗。
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所讽刺的对象是世人的势利。
27.C
28.A
29.①任侠少年在面对外寇未灭,边城形势紧张这一现状时,表明心迹,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②突出了少年的爱国/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点明了诗歌主题。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把敌人比作野兽,点明要武力征讨”说法错误。 “兽肥春草短”是说正是打猎的季节,野兽已经肥壮,但草还没有长起来。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本诗采用写实手法”说法错误。本诗多处采用夸张的手法。如“朝游”二句很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
C.“其目的是为表现宋景公的英勇无畏”分析错误。其目的是为表现少年的英勇无畏。
D.“本诗语言绚丽、含蓄”说法错误。从诗中“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等诗句可看出本诗的风格是豪放俊逸。
故选A。
2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表明当时外寇未平,时常侵略边关的城池。在外寇未灭,边城在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之下,英雄表示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的愿望。“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是说少年愿意去边疆报国,统领士兵与敌人作战。“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这四句的意思说外寇还未平定,边疆的城池局势紧张,经常出现危险的局面。任侠少年誓请留一白羽箭,将来手持虎符为国建功,奋战疆场。此处表现出一个胸怀建功报国之志的任侠好年的英武形象。从这四句诗中,可以体会出少年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全诗充满着英雄的豪气和爱国热情,主题突出,内容感人。
30.B
31.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
①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灯下苦读,是一幅月夜攻书图。
②颔联、颈联写夜读的思考及行动。夜渐深,读书也渐深,诗人遍览群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诗人愈发刻苦攻读,多角度写自己用功读书。
③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喜人的春雨恰好催肥了园蔬,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有一比高下之意,并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
首联“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写作者背着墙壁的青灯光焰摇曳,好像在殷勤地劝人读书一样,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短短两句,就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月夜读书的场景,颇有情趣。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大意是说,那些古代先贤和诗人素来的所思所想究竟像什么,千年后的读者未必不如。诸老,指读书时接触的古人或书籍的作者。端,究竟的意思。作者认为,读书既要传承和吸收古代的优秀传统,也要注意剔除糟粕。这是写夜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未必千年便不如”,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超越前人的决心。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回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诗人通过春后春前,写出时间的流转;又由江南江北,表达出空间的转换,情感含蓄蕴藉。他立志要赶超前人,但要如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春后春前”二句正是写他勤学不倦,刻苦攻读,力践前言。
尾联“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写夜读之乐。读书到三更半夜,十分辛苦,也感觉到肚子饿了,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可以到菜园子里摘些新鲜的蔬果当作夜宵。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
纵览杨万里的这首七律,语言朴实浅易,抒写生动活泼,更充满幽情逸趣。首联就技法高超,灵动非要,描摹了一幅夜坐读书的图画,青灯劝读、明月相伴,显得多么温馨和闲适。颔联表达了作者的治学理念,他勤奋学习,又并不盲从,才让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颈联更是形象地彰显出作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身处茅屋也可安然读书,非常值得人们敬佩。最后诗人依然不失他一贯的诙谐诗风,半夜里还去菜园子摘菜,也令人赞不绝口!
32.C
33.①悲小人引导国君走向荒淫之路。三楚之地有很多的优秀之士,可他们却向国君说一些荒淫的话,引导国君走向荒淫之路。②悲国君沉迷于享乐,不知危险将至。诗人运用蔡灵侯和黄雀鸟耽于享乐的典故,表达对国君的担忧和提醒,不禁泪满衣襟。
【解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喻指诗人高洁品质”说法错误,“皋兰”并非喻指诗人的高洁品质,此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皋兰被径路”指小人妨碍了君子之途,使君子之途不畅通;一种认为皋兰长得满路,本来可以采择,可惜路被水淹没了,喻指贤才不被任用。无论哪种理解,“皋兰”都不是指诗人的高洁品质。
故选C。
3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诗歌最后六句运用多个典故,要结合典故明确诗人如何表达悲的情感。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结合注释宋玉《高唐赋》的内容,此句是说三楚之地有很多的优秀之士,可他们却向国君说一些荒淫的话,致使国君无道,逐渐走向荒淫之路。这两句作者悲的是这些进荒淫谗言的小人;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结合注释②的内容可知,此句运用了蔡灵侯不关心国家的政事被囚系的故事,,意在提醒国君应自戒享乐,关心国家政事。这两句作者悲的是国君沉迷于享乐,最终会使自己走上不归之路;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结合注释③的内容可知,此句运用了黄雀鸟耽于享乐,却不知危险将至,意在提醒国君应自戒享乐。这两句作者悲的是国君沉迷于享乐,不知危险将至。表达对国君的担忧和提醒。
34.D
35.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3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D。
3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
作者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36.D
37.(1)同: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歌女与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2)异:其一开篇写美人(歌女)的所为所得所感(心理活动),然后引出织女的所为与所得,重点落在对美人(歌女)的批判上,表现了对上层达官贵人的憎恶;其二开篇写织女的处境与辛苦劳作(场景描写),然后写她一日辛劳不及歌女一曲清歌,重点落在对织女的同情上。
【解析】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意悲壮”错误,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悲伤,无“壮烈”。
故选D。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1)第一首诗揭示了歌女易获赏赐而织女辛劳无赏的现象,表现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二首如为织女代言,道出了织女在寒冬里辛苦劳动反而比不上歌女唱一曲歌所得的赏赐这样一个辛酸事实。这两首诗语言平直朴实,描写生动形象,都运用对比手法,取得鲜明的艺术效果。
(2)第一首,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一二句写美人。“一曲清歌一束绫”表明寇准对歌女的赏赐极多,而这么多的赏赐,“美人犹自意嫌轻”,说明歌女索取赏赐的不知满足,而且寇准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设问而不答,而答案自明,织女织绫非常辛苦。两相对照,蒨桃深感不平,因此她要站出来说话,表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歌女贪得无厌的批评。此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寇准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
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地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表达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38.A
39.表层意思是官家在村头的路边张榜告示,又命令百姓栽种桑树。深层含意是官家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诗人借此控诉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解析】
3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错,诗的首两句直呼“夫”,只是平淡的叙述,并没有怨恨的意味。
故选A。
39.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意思是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表层意思是官家命令百姓栽种桑树,实际上官家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的目的是任其挥霍,他们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诗人在这里含而不露地批判了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控诉了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丑恶嘴脸。
40.A
41.观点一:“君”指代的是“豪华子”。①诗歌的开头是对“豪华子”发出感叹,将“豪华子”与农民做对比,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豪华子”提出告诫。②作者通过对丰收场景的描写,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观点二:“君”指代的是“为政者”。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提醒“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尊重劳动者,珍惜百姓劳动成果,间接提醒“为政者”要抑制奢侈浪费行为。
【解析】
【分析】
4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感叹他们因吃腻了‘膏粱’而选择吃素食”错误。“素餐”的意思是无功受禄,不劳而食。讽刺的应该是不劳而获的“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
故选A。
4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开头先写“素餐”的“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两句写出了农民种田非常辛苦,对他们来说,“豪华子”们厌弃的“膏粱”是像宝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不劳而获的“豪华子”与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家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流露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
认为“君”是“豪华子”的,“君”字刚好承接一二句“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形成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后文“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等句子的论述,论证了粮食的丰收是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粮食。
认为“君”是“为政者”的,文章通过前八句,描写了农民丰收的不易,以及“豪华子”们不仅不知劳动之苦,还浪费粮食,厌弃膏粱。由此表现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这是在提醒统治者们要关心社会民生,尊重劳动者,杜绝浪费行为。同时也能起到升华主旨,总结全文的作用。
42.B
43.①“主人闲”指的是某公追求的生活安逸与清闲;②中原正在战乱,而某公这个时候建宅享清闲,不顾国计民生;③诗人对此是批评讽刺的。
【解析】
4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是牵强附会,于文无据。从诗的尾联“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看,作者对某公候建宅的行为是不赞同的,诗人当然也没想能居住于此。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的尾联“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写出此时中原正值战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皇帝可没有让您有这份安逸与悠闲啊。由此可知,“主人闲”指的是某公追求的生活安逸与清闲。
从诗句 “中原方鼎沸”可得写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与后文的“主人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对某公这个时候建宅享清闲,不顾国计民生行为的讽刺之情。
44.C
45.①对辛苦又爱惜粮食的农人的同情;②对管理不善、任由鸟鼠糟蹋粮食的腐败吏治的批判;③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的揭露。
【解析】
【分析】
4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急于回家做饭”错误,“饷”是送饭。
故选C。
4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创作诗歌意图的能力。
诗的尾联“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表面写官府的粮仓里满是老鼠和鸟雀,暗喻当时管理腐败贪污,而“于今又租入”则是对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的控诉可批判,揭露此时税费的高昂,百姓负担的沉重,突显出的是统治者的极端腐败,突出百姓的生活艰辛,进而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无限同情。因此诗人为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朝廷的批判写下此诗。
46.D
47.①题目奇,古诗文中赠文颇多,辛弃疾也有多篇,但本词却赠给鹭鸳,让人称奇。②通篇构思奇特,全文纯然是稼轩对鹭鸶之言说,没有鹭鸶之回言。③词中所说之事更奇,所说之事,却是稼轩为鱼儿求情,虽为鱼儿求情,却也为鹭鸶指出生路所在。④道理奇,作者对鹭鸶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
【解析】
【分析】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D.“正是词人归隐生涯之理想境界”理解错误。从词中来看,作者提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既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所以应该是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的幽愤。
故选D。
4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的提问来看,考生需要分析诗歌构思奇特的表现。
首先看诗歌的标题。这首词的标题是“赠鹭鸶”,“赠”表明是赠词,“鹭鸶”是所赠的对象,作为赠词,一般赠予人,而本词是赠予鹭鸶,这是奇特的地方。
然后看全篇的构思。由“溪边白鹭。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听君飞去饱时来”等诗句来看,句中的“汝”“君”都是指鹭鸶,这都是作者对鹭鸶所说的话,但词中并没有鹭鸶的回答,这是奇特之处。
接着看词中所叙之事。“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这是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作者替鱼儿向鹭鸶求情,但也给鹭鸶指出生路“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作者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这是奇特之处。
最后看词中所讲的道理。“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作者对鹭鸶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浑然一处,这是奇特之处。
48.C
49.字面意思是由来已久宫内的宫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表现出佳人遭受困厄则是“紫宫女”嫉妒所致,就像作者欲见到玉真公主却遭张垍冷遇一样。暗示了自己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颠倒黑白、谄佞惑主不无关系。抒发了作者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痛楚与苦闷。
【解析】
【分析】
4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现出女子有空闲时间”错误。“自持”是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空”字为“只、仅”的意思。“空自持”是说对心爱的人的感情,只自我克制在心中。
故选C。
4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那些坏女人妒忌我有蚕蛾般美女之眉。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紫宫女”,喻指在位的大臣;“青蛾眉”,容貌姣好的女子,诗中喻指贤才之人。历来宫内的宫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佳人”之所以遭受困厄,则是”紫宫女”相妒的结果。佳人徒有一张姣好的面容,空有一副清脆的歌喉,却是心曲无由弹,更无知音赏。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呈献于君王之前,朝夕之间,被贬出京,报国之志,已成陈迹。诗人难有君臣遇合之机会,定然关涉一段辛酸的经历。
这里李白发挥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之意,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颠倒黑白、谄侫惑主不无关系。有如此沉痛的经历,却只以“皓齿终不发”平淡道出,更得见诗人内心的凄苦与愤懑。
50.C
51.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受冻受苦、温饱堪忧。以此来突出表现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解析】
【分析】
5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场面令人愉悦”错误,“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指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歌舞仍然无休无止,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俊脸上流淌下来。结合最后两句“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可知,前面写豪贵人家其实是和饥寒之人形成对比,指出“豪贵家”的奢侈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贫苦的基础上。所以诗中并无愉悦之意,而是暗含讽刺。
故选C。
5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诗歌前十句是描写富贵人家的宴饮,以三幅图画表现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最后两句“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是写贫苦之人的生活,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结合起来看,诗人认为只知纵情享乐、生活奢靡的贵族根本不知道平民百姓受冻受苦,不能保障温饱,体现出诗人对豪门大族的反感、痛恨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第二问,诗人对豪贵的痛恨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诗人只是在大雪纷飞这一特定环境中将“豪贵家”和“饥寒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诗人的情绪,如“豪贵家”在征歌逐舞、酣饮狂欢,而“饥寒人”则是“手脚生皴劈”,在对比之中表达情感。
52.B
53.(1)历史变迁的感慨:上阕 中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历史、社会是变化的。(2)对争名夺利的批判:上阕 “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3)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下阕 “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解析】
【分析】
5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 “不见有人闲下来参与你争我夺”错误,“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的意思是“千古以来,为什么不见有人肯闲下来不参与争夺”。这是作者对那些热衷于权势名利的人的讽刺。
故选B。
5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情感能力。
上阕 “今人犁田古人墓”“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写出了历史、社会是变化的。
上阕 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
下阕 “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
“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54.C
55.D
56.⑴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⑵(任选一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解析】
5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故选C。
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
5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