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写并理解“朗润”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诵读,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画面美。
难点:结合具体文段,品味朴实清新的语言,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由描写春天的词句导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
(2)检查反馈
教师借助课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词,点拨“朗润”一词。
明确: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2.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梳理脉络
1.提问: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颂春三个方面展开描写。文章为“总——分——总”结构:第1、2自然段写“盼春”,第3-7自然段写“绘春”,第8-10自然段写“颂春”。
2.提问: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别给这些景物拟一个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春天。可拟题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盼春
1.提问: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
引导提问: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盼”,表达出作者渴望春来的急切心情。
2.提问:春天到了之后是什么样子?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引导提问:春天的山、水、太阳有什么特征?
明确:山是“朗润”的,表示明朗、润泽;“水”是“涨起来”,写出了春水涣涣;“太阳是红了脸”,写出了春日暖人。
(二)绘春——赏析“春草图”
1.提问:在作者描绘的春景图中,你喜欢哪幅图画?找出喜欢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明确:春草图
2.提问:文中哪个句子写春草?
明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提问:春天到了,小草从地里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
明确:“偷偷地”和“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小草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那股子挤劲儿。
4.提问:“嫩嫩的”“绿绿的”写的什么?
明确:“嫩嫩的”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
引导提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嫩嫩的、绿绿的小草”?
明确: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修饰它。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起到语言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5.提问: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
明确:写了草很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引导提问:改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这个句子好不好?
明确:不好。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再用“绿茵茵的全是草”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更形象、更确切。
6.提问:除了写草,作者还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都有哪些动作?
明确:坐、躺、滚、踢、跑、捉。
引导提问:从这些动作,想象来到草地的会是什么人?
明确:孩子。
7.为什么写这些动作?
明确:这几个动作都是适宜在草地开展的,而且也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写儿童的活动其实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
8.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话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9.按“春草图”的品读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品析其他春景图。
(三)颂春
1.提问:结尾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什么特征?
明确:新、美、力。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2.这三个句子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顺序。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四、巩固拓展
1.提问:这篇散文表达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描绘花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发向上,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赏析这篇散文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明确:作者在抒发赞美春天的感情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来表达的,赋予了各种景物鲜明的感彩。
五、课堂小结
学生主动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和补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喜欢的美词佳句,反复朗读,熟能成诵。
2.仿照文中写景的手法,任选一个季节的景象进行描写,要求:有韵味,有感情,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