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学习内容】
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丛书:《石渠的心愿》
【学习目标】
1.感知景物特点,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赏析语言,体会将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于一体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会将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于一体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结合你昨天查阅的资料,介绍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如果你去哪里旅游,你需要注意什么?
你认为这里为什么会曾为长江的源头?
二、把握游记写法
1.默读课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明确游记的写法。体悟本课在游记写法上与《壶口瀑布》的不同。
参考示例:
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处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游踪,即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2.结合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了解,选择其中的一处所至,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导游词。
参考示例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各拉丹冬雪山旅游。3月的各拉丹冬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这个季节来到各拉丹冬,我们要去观赏它的东南阳坡,因为此时的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阳光照耀下,“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如果大家有时间,欢迎各位夏秋季节来到这里,你会欣赏到烈日炎炎下的各拉丹冬,当冰消雪融,山下的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金黄、雪白,真是千姿百态,艳丽多彩。
参考示例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各拉丹冬冰塔林旅游。“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是琼瑶仙境,静穆雄奇,晶莹洁白,这派奇美令人眩晕。“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在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切割、雕凿下,有的挺拔,有的敦实,有的奇形怪状,有的蜿蜒而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冰塔林无疑是大自然在千百年塑造的雕塑,属于造物主的工艺品,称得上举世无双。
(该环节不设固定答案,只要符合导游词的格式即可。)
三、欣赏写景手法
这一环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指导他们试着将自己相对初步、模糊的感受慢慢精细化、条理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结合教材积累拓展第 4 题,比较分析三个句子在内容与表达方面的异同。
参考示例:
不同之处:
第(1)句重在表现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第(2)句借助想象写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凸显了“风一刻不停”的特点,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第(3)句作者由眼前的“裂纹”“皱褶”景物联想到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相同之处: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融合了作者的想象与感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富于厚度和深度,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引人深思。
2.细读课文第5、10、11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
参考示例: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文章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写起,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时非常注重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由眼前的景物出发,写自己观景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重在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了风的“扫荡”,又写了自己的观景感受: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作者很少对其形态做细腻的描写,而是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勾画出文中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的句子,分析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何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示例: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介绍游记的“所至”和“所见”。同时这样的写法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让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出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四、比读感知共性
阅读丛书中的《石渠的心愿》,比较它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写景上的共同点。
参考示例:
都突出了景物奇绝险远的特点,都描写了青藏高原冬季的特点。
写法上,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文中多次描写作者的高原反应,一方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坚强。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月亮湖记》《香格里拉高原》《太阳的香味》,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