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故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小说,出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润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故乡》作为单元第一课,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引导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决绝的摒弃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难点: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决绝的摒弃态度。
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学生很难理解,这是我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教学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涉及一些开放性或突出主题的问题时采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主要采用诵读法、圈点法、探究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谈一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会提及关于故乡的话题,然后引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由于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很熟悉,学生很容易体会离家多年后回乡的心情,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中的“我”离开故乡多年,再次回来有什么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快速进入文本。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是名家名篇,又是重要文体,所以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相关背景知识。由于已经让学习做过课前预习,因此我会先请学生讲述关于鲁迅的知识,然后适当补充,对于文章的背景,我会以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了解了作者和背景之后,再熟悉课文。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同时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然后据此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交流意见。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内涵。
首先,我会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相关句子,定位段落。学生很快找到分别在12-30自然段和第55-76自然段,然后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学生很快能找到闰土在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后我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幻灯片上,请学生补充表格,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看出闰土前后的变化。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由此可以看出他淳朴天真、可亲可爱,“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等动作描写说明他聪明、勇敢,俨然是个小英雄。而中年闰土则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已经被折磨成一个“木偶人”。文中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对“我”的称呼也由“迅哥儿”变成“老爷”,显然深受封建礼教的侵蚀。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具体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中年闰土的无奈和苦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闰土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会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找依据。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归纳出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在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我会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巩固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而是“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旨,我继续提出了如下的拓展问题: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我会适当总结,这句话表明: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五、课堂小结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自己总结收获,然后进行补充提升。我会侧重从小说主旨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一是运用本课学习的描写方法刻画身边的一个人物;二是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以期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