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故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故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变化分析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决绝的摒弃态度。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难点: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外,谈论有关“故乡”的话题,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谈论回乡的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笔名。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农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后被编入小说集《呐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来京,亲眼看到故乡的衰败凋零和农民的贫苦,心生悲凉,感概万千,一年后以自己的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2.梳理线索,理清脉络
(1)本文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分析闰土形象
1.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并朗读,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对比
2.提问: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明确:(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几处对话描写和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并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九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3)闰土对“我”及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提问:闰土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杨二嫂形象
1.画出关于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具体句子。
明确:外貌:①人称“豆腐西施”;②“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③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①终日坐着;②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语言: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3.分析杨二嫂性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明确:变化:杨二嫂从青年时颇有姿色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原因: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巩固拓展
1.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2.如何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明确: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补充总结,侧重从小说主旨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运用本课学习的描写方法刻画身边的一个人物。
2.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