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新)二上-第五单元 1.除法的认识与平均分【优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新)二上-第五单元 1.除法的认识与平均分【优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10 15: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除法的认识与平均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松鼠)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去森林里采了10颗松果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板书分法。
2、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3、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个小圆片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师:谁到黑板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人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5、出示课件。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二、练习
1、出示课件。师:秋天到了,农民伯伯从果园里摘了12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分苹果。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个圆片代表12个苹果来分一分吧。找学生在黑板上边说边演示。
3、摆圆片。按要求动手圆片,再填空。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若有难度可摆圆片。总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通过劳动获得了香甜的果实,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亲身体会任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会动手平均分成几份。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
分苹果,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出示题目: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8个苹果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苹果.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课件。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苹果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以此类推直到分完.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4个.
④师生小结:8个苹果,分在2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结合例题,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2)教师问学生“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苹果是几个?(8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8÷).
②把8平均分成几份?(2份)把“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
③每份是几?(是4),教师把“4”写在等号后面(板书:4)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8÷2=4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8÷2=4”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2等于4(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二、分萝卜
1、教师出示例2,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在把结果填在书上。
2、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3、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这种运算,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求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去计算。知道了除法算式怎么读、写。注意强调读法当中是“除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
难点:
理解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初步感悟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问: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说说,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2.实物演示
①出示: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来,一边分,一边说
下面几个提问可以用投影片(或实物投影)显示.
③问:根据他刚才分的过程,谁能列出一个除法算式?(6÷3=2)
④问:算式中的每个数的名称各是什么?(算式中,6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
⑤问: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读作:6除以3等于2.)
⑥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3.教师谈话: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东西的另一种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分桃子
(1)出示6个桃子,每盘放2个,可以放几盘?
(2)师问:这道题跟刚才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教师找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说边摆分的过程.
(5)问:“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能分成几盘?”
 2.分足球
(1)出示20个足球,每只筐里装5个,需要几只筐?
(2)提问:“每只筐里装5个,”是什么意思? (每5个放一筐,就是说每份是5个,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在分之前教师让学生回想刚才分桃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然后再动手实际的分一分.
(4)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再让1个学生边说,边操作一下分的全过程.)
师生小结:20个足球,每5个放一筐,放了4盘.
(5)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用除法表示,谁能把刚才我们分桃子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生:20÷5=4(盘)
(6)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先叫几个学生试着说一说)
(7)教师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同时板书:有20个,每5个分一份,分成了4份.
3.对比感悟
(1)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种分东西的方法,也就是一个一个分的方法.题目的特点是已知要分的总数是多少,要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谁能简单说说今天学习的这种分东西的方法?
(今天学习的是第二种分东西的分法,也就是一份一份分东西的方法.题目的特点是:已知要分的总数和一份的数各是多少,求能分成多少份.)
(2)问: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2.看一看这两道题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一份的数越小,分得的份数就越多;
(2)反之,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一份的数越大,分得的份数就越多少.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第二种含义,要让学生知道2种情况下都要列除法算式。要让学生们记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复习其它三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个别学生对除法的2种含义掌握的不好,需再深入的讲解并多加练习。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