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圆、圆环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形硬纸板、绳子、剪刀、圆周长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人人参与,探索新知。
1.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说出周长指什么?用什么单位?让学生比画出课桌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圆周长的含义。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圆片比画一下,自己去体验、领会圆周长的含义。
3.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么测量圆的周长?都需要什么工具?然后,指导他们合作测量,并鼓励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最后,各组汇报测量方法,教师课件演示绕和滚的过程。
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1)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大中小三个圆片,说说谁的周长长,猜想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2)要求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将数据填入课本表内。
(3)完成后,学生观察、比较数据,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
(4)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汇报圆周率的含义,教师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5)引导学生读、写“π”并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件出示祖冲之的生平事迹。
4.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1)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该怎样求周长?
(2)推导出求圆周长公式,用课件演示。
C=πd C=2πr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口答题要求学生说出思路。
⑴d=3厘米 C =
⑵r=3厘米 C =
2.课件出示花瓶的相关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并强调难点问题。
3.出示思考题。学生课下完成。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让学生用自行车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测算哪些数据。
2.学校门外有一棵大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
(四)回归评价
提问: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一)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圆周率。
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
C=πd或C=2πr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圆的周长。
C=πd=3.14×2=6.28(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解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①d=3.77÷3.14 ≈1.2(米)
②解:设直径是x米。
3.14x=3.77
x=3.77÷3.14
x≈1.2
(2)做一做。
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①1.2÷2÷3.14 = 0.191≈ 0.19(米)
②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6.28x=1.2
x=0.191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1) 3.14×8 (2)3.14×8×2 (3) 3.14×8÷2+8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