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东亚和日本
[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地图识记并能分析东亚地区和日本的位置、地形、河流、岛屿和半岛、海峡和海、城市等地理事物分布和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理解并分析东亚地区东西经济差异、气候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区域认知方法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点;分析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一、东亚
【填图绘图】
在上图中填出下列内容: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的首都,蒙古高原、日本海的名称。
1.位置与范围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包括A______、中国、B______、
C韩国、D______。
蒙古
朝鲜
日本
2.沿海和内陆的差异
沿海 内陆
范围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朝鲜、韩国、日本 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 以______、丘陵为主,日本多山 以山地、______、盆地为主
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__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经济 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 以______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平原
高原
温带大陆性
畜牧
3.居民和经济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民族有:____族、蒙古族、大和族、______族等。
(1)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
(2)西部内陆人口密度小的原因: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里是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3)朝鲜:农业以种植______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汉
朝鲜
水稻
(4)韩国:发达国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以______、电子、服装等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5)日本:是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6)蒙古:畜牧业和________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香港、台湾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是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
汽车
畜产品
二、日本
日本略图
【填图绘图】
在上图中用不同类型的箭头绘出日本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并观察其对日本东西两岸降水的影响。
1.位置与范围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5°N~45°N,125°E~150°E之间。
②海陆位置:东临A________、西临B日本海,隔G__________与韩国相望。
(2)范围:领土由C北海道、D______、E四国、F______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太平洋
朝鲜海峡
本州
九州
2.自然地理特征
(1)海陆轮廓: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渔业、造船业、海洋交通的发展。
(2)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3)气候:海洋性强,北部为__________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4)资源:矿产资源贫乏,______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温带季风
水能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日本工业地带和工业地域图
(1)工业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②工业区:a京滨工业区、b______________、c阪神工业区、d______________、e北九州工业区。
③工业部门:钢铁、机械、汽车、电力、纺织及电子工业等。
(2)农业:种植业单产高,采用小型农业机械,稻米基本能自给,蔬菜等仍需大量进口。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
名古屋工业区
濑户内工业区
温带
太平洋
西高东低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
黄色
汉族
稠密
稀少
平壤
首尔
东京
乌兰巴托
平原
矿产
森林
水力
矿产
市场
科技水平
东京
大阪
神户
北九州
太平洋
濑户内海
稻米
果树
重点知识突破
重点二 日本经济发展及变化
重点一 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区域差异
2
1.东亚季风的成因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冬季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气流从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即冬季风。在冬季风影响下,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暖湿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即夏季风。此时东亚近海地区降水丰沛,从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1)东西差异: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中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点,表现为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且更加集中于夏季;气温年较差自东向西逐渐增长。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韩国北部及朝鲜、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日本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
2.日本工业分布的变化
(1)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一狭长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种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曾使日本大大节省了能源资源的运输费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2)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于新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
(3)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练习1: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板块挤压处,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因此A正确。
A
练习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 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 日本传统工业高度集中在“三湾一海”地区,而新兴工业在九州岛发展迅速,被称为“硅岛”。
材料三 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及以上的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只有8.5%的农民年龄在39岁以下。
(1)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答案 河流短;流量大;水流急;水位季节变化大。
解析 本题以日本为背景,考查河流的特征分析、水流的特征及河流的补给水源判断及工业的区位因素等基本知识。本题考查河流的特征,可以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日本列岛山地为主,沿海平原狭窄,使得河流大多很短,当然流域面积也就不大;日本列岛山地海拔较高,并且离海边较近,河流落差较大,因此水流很湍急,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有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而且降水量多,河流流量最大,冬季很少,流程短。
(2)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答案 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濑户内海东南有四国岛,西北有本州岛,两岛均多山,而内海又位于东亚季风区,盛行夏季的东南风和冬季的西北风,两岛就像两堵墙阻挡在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使得无论是东南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还是西北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都被两岛遮挡,内海区域总是处在背风坡的雨影区,所以冬夏季节降水相对都较少。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应从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短缺,发展工业的材料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日本的传统工业主要布局在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据材料二图可知,北九州老工业区有优良的港口,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与传统的工业区相比,新工业区要求环境优美、地价较低,主要靠近高等院校与科研场所等区域。
(3)简述北九州老工业区发展的主要依托条件。相比于老工业区,新工业区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答案 老工业区发展条件:有优良的港口,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新工业区发展条件:环境优美;地价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