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息,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说出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复习题目。
师: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去光明小学看一看,先出示磁性黑板图片,然后出示题目,“光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列式解答。
只要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问题怎么变化,我们都会迎刃而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一类新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下面让我们来帮这个公司解决他们的问题。谁来给读题。(找生读题目。)
2.下面我们就来审题,请大家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弄清楚了已知条件和问题,同学们分析分析,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分析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已知条件“3箱公文包”和“一共720元”可以求出每箱多少元。然后用每箱的价钱除以每箱的个数,就得到每个多少元。
(2)根据已知条件“3箱公文包”和“每箱12个”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然后用总的钱数除以公文包的个数,就得到每个多少元。
5.教师课件演示两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可以先算每箱多少元,再算每个多少元。
第二种方法: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再算每个多少元。
6.请同学们从这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来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题。)[]
7.交流汇报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720÷3=240(元) 240÷12=20(元)
方法二:12×3=36(个) 720÷36=20(元)
请同学回答:每种方法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根据哪些已知条件求出来的?第二步又是根据哪些已知条件求出来的?
8.刚才我们是分步解答的,那么综合算式应该怎么列呢?谁来试一试?(指名回答。)
(注意在用第二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题时,可能有的同学忘记加括号,这个要在全班纠正并加以强调。)
9.讨论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除法;不同的是一个先算每箱多少元,一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一个第一步是除法,一个第一步是乘法。两种解法最后都是求每个多少元。因为可以用连除来解答,所以这就是本节课的“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有的人喜欢先乘后除,但不管哪种计算方法,一定要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老师要给大家奖励。我要带大家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一看,那里的书可多了。(出示28页试一试的书架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你这个图片中看出哪些数学信息?(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继续出示题目,让学生按照例3的方法独立审题。
3.学生汇报审题结果。(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课件演示,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4.接下来小组合作交流,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又是根据哪些已知条件求出层,然后再结合条件“750册图书”求出每层放多少本。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题。)
7.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学会了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了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五、课后作业
课本29页练一练1题---5题。
板书设计: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列式解答[]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所以我在教学新知例3时,学生审完题后,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分析清楚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题,交流算式时再一次提问学生: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根据哪些已知条件算出来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这样强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教学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通过复习旧知,给学生归纳了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这个对学生学习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分析、观察、比较同学们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40÷12 625÷15 378÷19
108÷9 430÷12 785÷25
2.脱式计算。
250÷5×4 (180+270)÷5 810÷(6×6)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计算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同学互相交流,检验。
(4)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甲数是135,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甲数是232,乙数是18,甲数是乙数的几倍?
(3)5小时行驶32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两天加工180套,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
过程要求:
①逐一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写出算式并计算。
二、专项练习
1.4台机器8小时生产拖鞋底320双。
(1)1台机器8小时生产多少双?
①学生口答算式:
板书:320÷4
②说一说为什么。
(2)平均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多少双?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320÷8÷4
2.花农王大伯在12平方米的土地上共栽树苗108棵,照这样计算:
(1)60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栽树多少棵?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回答。
②汇报解答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一:
先求每平方米土地能种多少树:
108÷12=9(棵)
9×60=540(棵)
或者,列综合算式:
108÷12×60
=9×60
=540(棵)
方法二:
先求60平方米是12平方米的几倍。
60÷12=5(倍)
108×5=540(棵)
或者,列综合算式:
108×(60÷12)
=108×5
=540(棵)
(2)栽648棵树苗,应该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土地?
方法一:
先求每平方米的土地能载多少棵树苗:
108÷12=9(棵)
648÷9=72(平方米)
或者列综合算式:
648÷(108÷12)
=648÷9
=72(平方米)
方法二:先求648棵是108的几倍:
648÷108=6(倍)
12×6=72(平方米)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