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我们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人,我们可能会想到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我们会想到凄凄惨惨的李清照。你可知道在我们的诗词王国里,有一位大英雄叱咤风云,既能孤身入敌营,生擒敌首;又文彩盖世,在词坛留下一股英雄气驰骋纵横。
设疑导入
同学们未介绍之前,老师先诵读一下这位大词人的作品,同学们注意听清老师的节奏和停顿。注意体会老师语调中的情感。
2 激情鼓励: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3 师生合作---简介辛弃疾
情境导入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词坛飞将唯一人
1 将门虎子——辛弃疾
2 文武双全——赴南朝
3 壮志难酬——英雄泪
4 无奈隐居——西江月
老师结合学生介绍,努力做
到画龙点睛,不必面面俱到。
写作背景
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宋词呢?(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名是一首词的调子。)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你们发现这首词的题目和我们以前学的古诗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读的时候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二宋词知多少
三、初读宋词,疏通字词
1.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2.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教学流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节奏
四、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 直译,抓住注释,直接代入理解
2 意译,联系语言环境,拓展理解
默读,自己解决诗句的意思。
一、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
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
二、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理解诗词有方法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语言的精华。诗词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意境无限。我们知道壮志难酬身先老的辛弃疾,报国无门,无奈隐居,关注农事。我们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词人一同走进黄沙道中。
大胆想象走进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诗题: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题目
时间:夜晚
地点: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西面
题目解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理解诗词有方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理解诗词有方法
结合诗句,想象诗歌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想象创作过程)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体会情感
(3)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忽现)让他惊喜的是什么?(找到了旧时的茅店)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体会情感
说课堂总结
课堂训练
这首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的是夏夜的景象,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乡村仲夏月夜图,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的是天外疏星,山前雨点,路转溪桥,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课堂小结
清风明月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鸣蝉鹊惊
茅店小桥
望丰收
喜家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附 板书设计
谢
谢
观
看
の
让中华诗词流入我们的血液,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