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2*30=60)
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无菌操作,现代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方面也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下列无菌操作错误的是( )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洗、消毒
B.菌种和培养基使用前均需灭菌处理
C.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高压蒸汽灭菌既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也能杀死芽孢等休眠体
2.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消毒和灭菌环节非常重要,以下灭菌或消毒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仪器或试剂 固体培养基 接种环(针) 菌种稀释液 滴管
消毒或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灼烧 紫外光照射 酒精消毒
A.A B.B C.C D.D
3.尿素在( )的作用下水解成氨气
A.脲酶 B.纤维素酶 C.淀粉酶 D.葡萄糖水解酶
4.下图为培育甘蔗脱毒苗的两条途径,研究发现经②过程获得的幼苗脱毒效果更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带叶原基的芽与植物体其他组织中的病毒含量相同
B.②过程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病毒在图中处理温度下部分或全部失活
C.过程③、④所用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不同
D.上图中的脱毒苗仍然不具备抗病毒的能力
5.有三个等大的泡菜坛,分别装有满、满、全满的蔬菜原料,在其他操作都完全一致且正确的情况下,发酵十天后口味最佳的泡菜来自( )
A.满的 B.满的 C.全满的 D.没有差距
6.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会有一定程度沉降。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平板培养基测定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添加琼脂等凝固剂成分
B.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
C.本实验需要设置不开盖的平板培养基作为对照
D.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才可以用于计数
7.PCR反应所需条件有( )
①引物 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 ③4种dNTP ④核糖核苷酸 ⑤DNA连接酶 ⑥DNA聚合酶 ⑦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④⑤⑦
8.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需要人为的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列关于培养基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需要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齐全
B.培养基中必须添加琼脂
C.培养基制备中需调节pH至酸性
D.无论哪种培养基均需要灭菌
9.从水果中提取果胶酶的适合条件是( )
A.高温、偏酸性提取液 B.低温、偏酸性提取液
C.高温、偏碱性提取液 D.低温、偏碱性提取液
10.生长因子是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下列不属于生长因子的是 ( )
A.维生素 B.氨基酸 C.碱基 D.脂肪
1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 )
A.水,琼脂,碳源 B.水,碳源,氮源, C.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D.水,无机盐
12.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对发酵液中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同一稀释度在平板上接种的重复组,形成的菌落数差异很大
D.采用活菌计数法得到的值可能偏小,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得到的值较为准确
13.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
A.湿润的环境中 B.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
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养鱼的池塘中
14.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固氮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15.下列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干酵母中自由水含量低、代谢速率慢,固定化操作前需要活化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
C.向CaCl2溶液中滴加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液时速度越快越好
D.质量合格的凝胶珠应该富有弹性、内部无液体流出、稍带黄色
16.用白萝卜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采用适当方法可缩短腌制时间。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将白萝卜切成小块 B.向容器中通入无菌空气
C.添加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 D.用沸水短时处理白萝卜块
17.某同学在线提交了在家用带盖玻璃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报告,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选择新鲜的葡萄略加冲洗,除去枝梗后榨汁
B.将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装满葡萄汁
C.酒精发酵期间,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D.酒精发酵后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再进行醋酸发酵
18.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
B.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野生型酵母菌
C.葡萄酒的颜色是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形成的
D.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增加
19.一般来说,当人们出汗太多时,其体内的(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2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需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如酵母、毛霉、曲霉等
D.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型微生物,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从而用于制作酸奶和泡菜
21.发酵食品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家庭制作果酒、果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酒制作要选择新鲜葡萄冲洗后除去枝梗,再榨汁备用
B.果酒制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只能拧松发酵瓶盖而不能打开瓶盖
C.果酒中的酒精可以作为醋酸菌发酵的碳源和能源
D.果酒制成后只需要将装置移至温度略高的环境中就能酿成果醋
22.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愈伤组织是由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其分化程度通常比外植体要高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α 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23.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选项 尿素 琼脂糖 葡萄糖 硝酸盐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注:“+”表示加入,“-”表示不加。A.A B.B C.C D.D
24.下列实验器材或食品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式,错误的是( )
A.接种环——酒精灯火焰灼烧 B.菌种悬液——紫外灯灭菌
C.啤酒——巴氏消毒法 D.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
2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蒸汽灭菌加热结束后,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
26.产脂肪酶细菌可用于含油废水处理。科研人员用射线照射从土壤中分离的菌株,反复筛选后获得产酶能力提高的菌株,具体流程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取土壤样品溶于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
B.步骤②的固体平板可以是以脂肪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C.步骤②射线照射可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D.步骤③透明圈越大的菌落,其脂肪酶活性一定越高
27.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
B.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度范围不同
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D.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平板划线法可以采取连续划线的方法使微生物均匀分布
28.分别加入30 mL苹果泥,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向各试管加入不同体积的果胶酶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并记录果汁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编号 1 2 3 4 5 6 7 8
果胶酶溶液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果汁体积/mL 20.6 21.2 21.8 22.4 23 23.4 23.4 23.4
注:果汁体积均不包含酶溶液体积A.8只试管均需要调节至相同且适宜的温度、pH,且反应时间充足
B.本实验的测量指标还可以是苹果泥反应完全时所需要的时间
C.在果汁生产中一般还应加入纤维素酶来充分瓦解细胞壁
D.为得到更准确的最适用量,可以设置5~6 mL范围内不同果胶酶用量梯度实验来探究
29.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菌种 菌落直径:C(mm) 透明圈直径:H(mm) H/C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30.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且盐水要没过全部菜料
B.要选择密封性良好的泡菜坛
C.检验乳酸产生不可用品尝法
D.制作泡菜所用的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综合题(2*20=40)
31.下表是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土壤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剂 用量 试剂 用量
牛肉膏/g 5g 琼脂/g 20
蛋白胨/g 10g 水/mL 1000
NaCl/g 5g -- -
(1)培养基的类型很多,但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________和无机盐。上述培养基配方中能充当碳源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配制完成以后,一般还要调节pH并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处理。
(2)分离纯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2.我国特有的传统调味品山西老陈醋是以高粱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其发酵过程分酒化和醋化两个阶段。研究人员从醋化阶段的发酵液中进行了优良醋酸菌种的分离鉴定。回答问题:
(1)山西老陈醋发酵初期,在__________(有氧/无氧)条件下实现酒化,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发酵后期在__________(有氧/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与酒化阶段相比,醋化阶段应适当_________发酵温度。
(2)研究人员配制含CaCO3的固体培养基,进行_________和倒平板操作后,用___________法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周围出现_________的菌落挑出,单独培养和进行生理生化性质检测。
(3)研究人员检测了醋化过程中的醋酸菌数量变化,发现发酵第3天醋酸菌数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醋酸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酸汤鱼是贵州凯里传统名菜之一, 这道美味可口的名菜制作秘诀主要在于酸汤原料的添加比例和发酵工艺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凯里酸汤里主要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新陈代谢方式为________。培养乳酸菌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pH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缩短制作酸汤的时间,当地人们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陈酸汤,目的是___________。
(3)某课题小组对某品牌的酸汤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合格,需要检测酸汤中______的含量,测定的原理是:在________的条件下,该物质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正氮化反应后,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__________色染料。
(4)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是因为其在特定的条件下会部分转变成致癌物质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2.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煮沸消毒、巴氏消毒法、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
3.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详解】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洗、消毒,A正确;
B、培养基使用前需灭菌处理,菌种不能灭菌处理,B错误;
C、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为了无菌操作,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C正确;
D、高压蒸汽灭菌既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也能杀死芽孢等休眠体,D正确。
故选B。
2.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对于不同的对象采用的消毒和灭菌的方法不同。
【详解】
A、固体培养基应该用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接种环(针)应该采用灼烧灭菌,B正确;
C、菌种稀释液不能用紫外光照射,这样会导致目的菌死亡,C错误;
D、滴管应该用酒精消毒,D正确。
故选C。
【点睛】
3.A
【解析】
【分析】
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详解】
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气,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A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选材部位:因为分生组织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故作物脱毒的选材部位是无病毒的植物分生区附近的组织。
(2)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详解】
A、植物的茎尖或根尖不带病毒或病毒极少,其他部位带的病毒很多,带叶原基的芽是茎尖,A错误;
B、②过程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病毒在图中处理温度下部分或全部失活,B正确;
C、③④两个过程分别诱导生芽和生根,所用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不同,C正确;
D、细胞的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图示过程是离体的带叶原基的芽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5.C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
材料全满的泡菜坛为乳酸菌创造了一个严格无氧的条件,发酵效果最佳,C正确,
故选C。
6.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本实验需用固体培养基,实验自变量是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平板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琼脂等凝固剂成分,A正确;
B、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自变量是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所以需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B正确;
C、本实验需要设置不开盖的平板培养基作为对照,不同高度下放置开盖平板培养基进行实验,C正确;
D、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D。
7.B
【解析】
【分析】
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
①PCR技术需要一对引物,即一对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①正确;
②PCR技术需要模板,即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②正确;
③需要4种dNTP(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来合成DNA,③正确;
④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而PCR合成的是DNA,④错误;
⑤⑥采用PCR合成DNA时,不需要DNA连接酶,而需要DNA聚合酶,⑤错误,⑥正确;
⑦PCR技术是体外合成DNA,不需要限制性内切酶,⑦错误。
综上分析可知,PCR反应所需条件有①②③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详解】
A、培养固氮微生物时,培养基中可以不添加氮源,A错误;
B、只有固体培养基才需要添加琼脂,B错误;
C、适宜的pH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因此需要调节pH,但培养霉菌时才需将pH调至酸性,C错误;
D、培养基均需要灭菌,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
【分析】
提取酶的过程中要保证酶的结构不被破坏。高温、强酸和强碱会导致果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详解】
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当温度升高时,酶活性可恢复。强酸、强碱也会导致果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果胶酶适宜偏酸性环境。
故选B。
10.D
【解析】
【分析】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
【详解】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脂肪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所以脂肪不属于生长因子。
故选D。
11.C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此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详解】
培养基的成分为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若要对微生物进行取样计数,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
A、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的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所以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B正确;
C、同一稀释度在平板上接种的重复组,形成的菌落数差异不大,C错误;
D、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能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个或更多个细胞,因此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往往偏小,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得到的值较为准确,D正确。
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以便被微生物利用。
【详解】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更容易寻找到纤维素分解菌,故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B正确。
故选B。
14.B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的原理: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不同微生物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不同。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可配制出适于某些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详解】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固氮细菌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从而分离出霉菌;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出放线菌,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即B正确。
故选B。
15.C
【解析】
【分析】
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的步骤:1、酵母细胞的活化 2、配制0.05mol/L的CaCl2溶液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 5、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
A、干酵母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需加入蒸馏水后使其从休眠状态恢复到活跃状态,A正确;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止海藻酸钠焦糊,B正确;
C、向CaCl2溶液中滴加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液时要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防止出现拖尾现象,C错误;
D、获得的成功的凝胶珠应该是富有弹性、不易破裂、内部无液体流出、稍带黄色,D正确。
故选C。
【点睛】
16.B
【解析】
【分析】
1、泡菜腌制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和处理原料、洗净泡菜坛、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详解】
A、将白萝卜切成小块可以扩大白萝卜与腌料的接触面积,缩短腌制时间,A正确;
B、泡菜制作所需菌种为乳酸菌,制作过程中应保持无氧环境,向容器中通入无菌空气不利于腌制,B错误;
C、泡菜汁中含有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C正确;
D、用沸水短时处理,可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提高泡菜品质,也可缩短腌制时间,D正确。
故选B。
17.B
【解析】
【分析】
果酒与果醋制作原理与发酵条件的比较: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菌种来源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 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2O2―→ 2CH3COOH+2CO2+2H2O;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C2H5OH+O2―→ 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 ℃,繁殖最适为20 ℃左右 最适为30~35 ℃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详解】
A、选择新鲜的葡萄洗1到2次,除去枝梗后榨汁,A正确;
B、葡萄汁不能装满,需装至玻璃瓶的2/3空间,B错误;
C、酒精发酵期间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需适时拧松瓶盖,防止发酵瓶爆裂,C正确;
D、醋酸菌是好氧菌,故醋酸发酵时应去除瓶盖,加一层纱布,D正确。
故选B。
18.D
【解析】
【分析】
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条件:温度18-25℃,先通气后密闭。通气阶段,酵母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大量繁殖,密闭阶段发酵产生酒精。pH最好是弱酸性。
【详解】
A、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故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A正确;
B、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
C、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颜色,C正确;
D、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19.D
【解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当人们感到口渴时,说明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D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参与泡菜泡制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详解】
A、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A正确;
B、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但是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正确;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是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21.D
【解析】
【分析】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2)灭菌: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4)发酵:①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 ℃-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详解】
A、为避免除去枝梗时葡萄皮破损,增加杂菌污染的机会,故果酒制作要选择新鲜葡萄冲洗后除去枝梗,再榨汁备用,A正确;
B、果酒制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不能打开发酵瓶盖,但为及时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应拧松发酵瓶盖,B正确;
C、果酒中的酒精的元素组成为C、H、O三种元素,可以作为醋酸菌发酵的碳源和能源,不能做氮源,C正确;
D、果酒制成后除需要将装置移至温度略高的环境中外,还应持续通入无菌空气才能酿成果醋,D错误。
故选D。
22.B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步骤:
(1)培养基的制作:①配制各种母液:配制母液时,无机物中大量元素浓缩10倍,微量元素浓缩100倍,常温保存。激素类、维生素类以及用量较小的有机物一般按1mg/mL的质量浓度单独配制母液;②配制培养基,称取琼脂、蔗糖、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组分,依次加入,加蒸馏水定容;③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高压蒸气灭菌。
(2)外植体消毒:选取合适的外植体,用流水冲洗后可加少许洗衣粉,用软刷轻轻刷洗,刷洗后在流水下冲洗20min左右。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的水分,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立即将外植体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取出后,在无菌水水中至少清洗3次,漂净消毒液。
(3)接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工作台进行消毒,再点燃酒精灯所有实验操作必须在酒精灯旁进行,且器械每次使用后都需要灼烧灭菌。将外植体切成小段接种到锥形瓶中,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
(4)培养:接种后的放在无菌培养箱中培养,定期消毒,温度设置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光照12h。
(5)移栽:移栽之前,应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然后用清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状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6)栽培:将幼苗移栽后,每天观察记录幼苗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直至开花。
【详解】
A、植物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尽量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A正确;
B、愈伤组织是未分化细胞,而外植体通常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外植体的分化程度通常比愈伤组织高,B错误;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C正确;
D、在诱导生根的过程中,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因此生根时,培养基中会含有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D正确。
故选B。
23.C
【解析】
【分析】
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要有尿素、琼脂、葡萄糖,尿素给分解尿素的细菌提供氮源,不加硝酸盐,据此答题。
【详解】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属于异养微生物,需要加葡萄糖作为碳源;
(2)分离微生物要用固体培养基,所以加琼脂;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够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生成氨,利用尿素中的氮合成自身有机物,因此培养基中只加尿素,不加其它氮源如硝酸盐。
根据以上分析,比较表格信息,判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条件,关键是要了解分解尿素的细菌只能利用尿素为唯一氮源,不需要加入其它氮源,本题难度一般。
24.B
【解析】
【分析】
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适用对象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适用对象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
A、接种环可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A正确;
B、菌种悬液不能灭菌,否则会杀死菌种,B错误;
C、巴氏消毒法的原理是高温灭菌,用于啤酒和牛奶等,C正确;
D、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一般在压力100kPa,121摄氏度下处理15-30min,D正确。
故选B。
25.D
【解析】
【分析】
1、高压灭菌的操作步骤:
(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 1.05kg/cm2,121.3℃,20分钟灭菌。
(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或关闭煤气,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
(6)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 37℃温箱培养24小时,经检查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2、平板划线操作:
①挑取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种。
②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煤气(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煤气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
③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
④等平板凝固后,将平板倒置。
【详解】
A、高压蒸汽灭菌加热结束时,应等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再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锅盖,A错误;
B、倒平板时,将打开的皿盖放在一边,容易污染培养皿,B错误;
C、经火焰灭菌后的接种环温度很高,若此时趁热挑起待纯化菌落会使其中的微生物死亡,C错误;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由于培养菌落时需倒置培养,为了方便查看,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
故选D。
26.A
【解析】
【分析】
碳源的作用:①构成生物体细胞的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②既是碳源又是能源(有机碳源)。无机碳源:CO2、NaHCO3;有机碳源:糖类、脂肪酸、花生饼粉、石油等。
【详解】
A、土壤样品中包含目的菌株,可取土壤样品溶于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再通过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固定培养基上进行筛选,A正确;
B、组成脂肪的化学元素有C、H、O,要筛选可以产生脂肪酶的细菌,需要用以脂肪作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B错误;
C、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
D、透明圈大的菌落,酶活性不一定大,因此对初筛选的透明圈大的菌落要进行发酵培养,进一步对发酵液进行酶活性检测,D错误。
故选A。
【点睛】
27.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纯化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其中的微生物全部死亡,不能得到尿素分解菌,A错误;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可见,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度范围也不同,B正确;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一般不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C错误;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可借助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但并不是使微生物均匀分布,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流程、实验室微生物的纯化培养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8.A
【解析】
【分析】
1、果胶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初生壁和细胞中间,果胶物质是细胞壁的基质多糖。果胶包括两种酸性多糖(聚半乳糖醛酸、聚鼠李半乳糖醛酸)和三种中性多糖(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果胶酶本质上是聚半乳糖醛酸水解酶,果胶酶水解果胶主要生成β-半乳糖醛酸,可用次碘酸钠法进行半乳醛酸的定量,从而测定果胶酶活力。
2、分析表格: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果胶酶溶液体积”,因变量为“果汁体积”,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确定“酶的最适用量”。
【详解】
A、8只试管如果反应时间充足,则各组过滤的果汁体积应相同,与表格中的实验结果不符合,A错误;
B、本实验中苹果泥反应完全时各试管过滤的果汁的体积相同,可以利用苹果泥反应完全所需时间的不同作为本实验的测量指标,B正确;
C、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在果汁生产中还应加入纤维素酶来瓦解细胞壁,C正确;
D、设置5~6 mL范围内不同果胶酶用量梯度实验来进行探究是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最适用量,D正确。
故选A。
29.C
【解析】
【分析】
该选择培养基上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
【详解】
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30.A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用到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细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在发酵过程中需要营造严格的无氧环境。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需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
A、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盐水的配比为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A错误;
B、泡菜制作要防止杂菌污染,营造严格的无氧环境,所以要选择密封性良好的泡菜坛,B正确;
C、由于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所以不可直接品尝,C正确;
D、制作泡菜用到的菌种为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A。
31. 氮源 牛肉膏和蛋白胨 灭菌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性质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详解】
(1)培养基中都应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牛肉膏、蛋白胨中含碳元素,可作为有机碳源,培养基配制完成后要调pH和灭菌;
(2)分离纯化微生物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平板划线法。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识记分离纯化微生物的两种方法。
32. 无氧 酵母菌 有氧 提高 高压蒸汽灭菌 稀释涂布平板 透明圈(溶钙圈) 发酵液中酒精含量下降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山西老陈醋的酒化阶段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醋化阶段是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的过程。以此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详解】
(1)山西老陈醋发酵初期,以高料为原料,主要通过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酵后期,酒精发酵液和其他原料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醋酸菌进行醋化,醋化阶段应适当提高发酵温度,以提高酶的活性,更有利于产生醋酸。
(2)配制的固体培养基在接种之前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防止杂菌感染。因为用的是含CaCO3的固体培养基,所以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微生物后,应将周围出现溶钙圈(透明圈)的菌落挑出。
(3)据题文“发现发酵第3天醋酸菌数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可知,醋酸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醋化不断进行,醋酸菌所需要的发酵液中酒精含量下降了。
【点睛】
本题文考查学生理解运用微生物发酵的基础知识解决生活实例的能力。
33.(1) 异养厌氧型 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了培养基
(2)接种乳酸菌(为酸汤提供菌种)
(3) 亚硝酸盐 盐酸酸化 玫瑰红
(4)亚硝胺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人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泡菜制作过程中要对亚硝酸盐含量用比色法进行检测,把握最佳取食时机。本题中凯里酸汤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制成的,与泡菜制作原理相似。
(1)
乳酸菌的新陈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进入了培养基会使培养液的pH降低,故培养乳酸菌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pH会下降。
(2)
陈酸汤中含有乳酸菌,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陈酸汤,目的是接种乳酸菌,缩短制作酸汤的时间。
(3)
判断酸汤是否合格,需要检测酸汤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该物质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 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色染料。
(4)
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是因为其在特定的条件下会部分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点睛】
本题考查乳酸菌发酵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34.(1) 葡萄皮上的酵母茵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醋酸茵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
(2) 允许特定种类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 平板划线法
(3) 显微镜直接计数 温度,pH,溶解氧
(4)不赞同,微生物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应用包埋法进行固定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固定化酶或细胞的方法有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由于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细胞,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会使反应效率降低,因此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应采用固定化酶技术。
(1)
在传统发酵生产葡萄酒和腐乳的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的微生物分别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酵母茵和空气中的毛霉孢子;醋酸菌是好氧菌,在酿酒时,会因操作不当使酒变酸,且由于醋酸茵在液面大量繁殖,会形成一层膜。
(2)
微生物培养中,允许特定种类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利用接种环接种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3)
为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常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方法测定微生物数量;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pH,溶解氧等条件。
(4)
由于微生物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应用包埋法进行固定,故利用吸附法对发酵中所使用的微生物进行固定化的方法不合适。
【点睛】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微生物的培养及固定化技术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答案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