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3 08: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宋朝契嵩在《镡津文集》中写道:“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的本土化
C.儒佛的思想融合  D.儒学的政治化
2.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却没能阻止佛教的兴盛。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的态度转向宽容,佛教却渐趋衰落。这是因为(  )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理论创新
3.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出版,该书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4.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A.以西学改造中华传统文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C.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制度
D.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5.1917年,钱玄同为重印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作序,写道,“一千九百多年以来学术史上一个大骗局,至此乃完全破案:‘铁案如山摇不动,万牛回首丘山重’,《新学伪经考》实在当得起这两句话……汉古文经之为伪造已成不易之定论”。他作此序的宗旨是(  )
A.古史辨析,科学求真  B.托古改制,宣传变法
C.动摇正统,解放思想 D.倡导革命,维护民主
6.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新”主要体现在(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7.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 
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地区
C.都是经过阿拉伯地区传播到西方 
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下列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使封建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C.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然而在过去,中华民族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小 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摘编自陈登原《陈登原全集》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数百年的互动、冲撞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二、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由此推断出当时(  )
A.社会动荡导致道教流行
B.传统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加深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可知,《太极图说》(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信仰重建的理论任务
3.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 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4.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 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 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 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 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据此推之(  )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5.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政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B.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6.19世纪末,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适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试图回避顽固派的攻击锋芒
7.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派人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8.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表
课程 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9.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10.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这三大发明 (  )
A.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在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求。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了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会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一、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到道教,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与儒家学说的关系,没有体现佛教的本土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儒佛的思想融合,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政治化,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朝,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理学,故A项正确;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追求世俗化,这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而不是突出佛教的发展与创新,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并接受西方地质学理论,认同自然力量逐步推进地质演变,这一理论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使其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思潮,顺应了社会变革的趋势,故C项正确;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的理论,不是为了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科学阐释,也不是为了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而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故A、B两项错误;西方地质学理论只是传入中国,并没有动摇顽固派恪守祖训的观念,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以太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谭嗣同吸收了基督教、“以太说”等非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家意在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改良,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意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为变法寻找合理的依据,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而撰写的,不是古史,因此钱玄同为其作序不是古史辨析,故A项错误;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民主与科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批判作为封建思想代表的儒学,因此钱玄同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作序,是为了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放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倡导革命,维护民主的内容,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大化改新加强了天皇的权力,故A项错误;大化改新促进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大化改新削弱了贵族势力,故C项错误;大化改新并没有推翻幕府统治,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欧洲,时间最早,故A项正确;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地区,故B项错误;中国的印刷术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播到西方,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蔡侯”,可知“某项发明”指造纸术。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9参考答案:(1)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影响: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0参考答案:论题:中西文化融合推动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
阐述:康有为将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把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推动了近代革
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
结论: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思想内容,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
二、能力提升
1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由题干材料不能推断出道教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传统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周敦颐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阳变阴合”,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解释,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完成了儒学信仰重建的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数据,可知1876年读者的兴趣、关注点以应用科学、各种技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企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重视科学技术,即重视西学,没有反映抑制“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侧重于改良政治,对应用科学关注较少,故B项错误。崇尚科学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在内的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坚持“海禁”与闭关自守政策,中西方文化交流受阻,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设有上、下议政院”已经超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认识已经超出了洋务思想的范畴,故C项正确;顽固派主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以便学习西方,故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维新派借助儒学来宣传变法思想,在思想上主张君主立宪,这与其在实践上尊孔并不矛盾,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故A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却不得不借力儒家思想,这说明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故B项正确;维新派人士在学堂、报刊上宣传尊孔思想,不利于开启民智,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宗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题干表格主要反映教学内容的信息,与教学方式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学习内容仍受封建教育的影响,故B项错误;万木草堂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地方,不会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万木草堂课程内容既保留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内容,同时学习西方政治文化,这说明万木草堂的课程设置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核心是引导这些人“求点知识”,实际上就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只是到劳工中宣传,中国还没有形成劳工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逐步从古代向近代转型,故B项正确。
11参考答案:(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修订历法。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技文化。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缺乏对科学的迫切需求;理学(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中国自然科学缺乏理论性,难以向近代科学转型;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器)的社会氛围,知识分子鄙弃科学研究。
12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只单纯向西方文化体系寻找救国良方不能成功。
评述:西方文化体系是基于西方政治经济等现实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政治方面,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方面,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接受新思想非常有限。同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来发展资本主义,但他们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实行社会改良,其方案脱离国情,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虽然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引自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及责任内阁制,最后亦因水土不服而没有取得革命的真正成功。由此可见,立足国情,立足中华固有的文化体系,然后吸纳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合理的文化机制,才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评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中华文化是国内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又相互借鉴,为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儒学,从而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宋朝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理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中华文化包容更新的重大结晶。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华文化产生了一次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总之,弘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