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以推知( )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D.与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相关
2.下面是“1500—1850年全球人口迁移情况表”,其中人口迁移主流方向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概况
1500— 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至1850年,黑人奴隶为1 500万,是白人移民的4—5倍
A.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
B.美洲人大量对外移民
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D.工业革命向美洲传播
3.下面是“英国1815—1842年向海外移民数年均变化情况柱状图”。导致图中移民数量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补充美洲劳动力不足
B.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C.对外战争的长期进行
D.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4.英国18世纪就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但是,对大洋洲的“开发”是从19世纪开始的。促使英国“开发”大洋洲的主要原因是( )
A.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英国工业革命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大洋洲原住民基本被屠杀殆尽
5.印第安人曾经是美洲的主人,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他们被屠杀、奴役,再加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的传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并逐渐成为少数人口。与美洲印第安人有着相似命运的是( )
A.非洲大陆的黑人
B.大洋洲的原住民
C.海地的黑人
D.拉丁美洲的混血人
6.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的铁路( )
A.是西伯利亚铁路
B.是中央太平洋铁路
C.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D.是美国对外殖民扩展的见证
7.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这说明唐人街 ( )
A.促进了华人向世界各地的迁徙
B.是华人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C.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D.导致华人与其他族群的隔绝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以后欧洲白人继续移入,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布尔人,即今天南非的阿非利堪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新航路开辟时期,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洋洲、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 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移民不但解决了美国开发西部的劳动力问题,而且使西部成了“民族熔炉”。与英裔居民为主的东北部不同,来自东欧、南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集居在辽阔的西部地区,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如加利福尼亚等州受西班牙文化影响很大,又是美国亚裔居民最多的地方,旧金山的唐人街闻名于世。
——摘编自[美]R.R.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西部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二、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人奴隶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从17世纪中叶起,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黑人奴隶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仅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就从西非海岸运出了至少10万名黑人奴隶。黑人奴隶贸易 ( )
A.弥补了美洲劳动力的短缺
B.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C.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D.阻碍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非、欧、亚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如下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 )
年份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人奴隶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
D.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比重下降
4.桑巴舞既有非洲舞蹈的节奏,又有欧洲舞蹈的步伐,而印第安人的装饰也对桑巴舞影响巨大。这说明桑巴舞 ( )
A.是美洲多种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B.见证了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
C.说明美洲各民族能够和平相处
D.非洲文化在美洲具有主导地位
5.白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减少
C.种族之间的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开拓殖民地。美洲、大洋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同样遭受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其原因是美洲和大洋洲( )
A.欧洲殖民者处于统治地位
B.原住民大量死亡
C.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种族通婚
D.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有6艘船共1 530人(其中有736名囚犯)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园林湾。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的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由材料可知,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土著居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8.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于是采矿业在澳大利亚迅速发展起来。这一事件对世界人口流动的影响是 ( )
A.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澳大利亚
B.欧洲白人开始移民澳大利亚
C.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D.澳大利亚成为日本移民首选
9.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国会发表演说时向原住民道歉:“我们反思过去的虐待行为,特别是对被偷的一代人的虐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污点。”陆克文道歉主要是因为欧洲殖民者( )
A.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展重视不够
B.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
C.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D.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屠杀
10.19世纪中期,英国外交大臣马姆兹伯利在给议会的报告中说,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人们,很适合于在热带地方工作。该地人在本地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劳作时也不戴帽子;中国人体格结实,出名的勤恳,而且有耐力。由此可知,马姆兹伯利报告的目的是( )
A.赞扬中国人民工作勤奋
B.准备在华投资设厂
C.阐明在殖民地使用华工的可能
D.希望废除奴隶贸易
11.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毫无禁阻。”这说明该规定( )
A.为苦力贸易披上合法的外衣
B.规范了华工出国的程序
C.有利于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D.缓解了中国的民族矛盾
12.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订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50—190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
年份 欧洲 亚洲 非洲 美国和加拿大
人口数 (单位: 百万) 占世界 人口百 分比(%) 人口数 (单位: 百万) 占世界 人口百 分比(%) 人口数 (单位: 百万) 占世界 人口百 分比(%) 人口数 (单位: 百万) 占世界 人口百 分比(%)
1650 年 100 18.3 330 60.6 100 18.3 1 0.2
1750 年 140 19.2 479 65.8 95 13.1 1 0.1
1850 年 266 22.7 749 63.9 95 8.1 26 2.3
1900 年 401 24.9 937 58.3 120 7.4 81 5.1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非洲和北美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苦力贸易在中国成规模的兴起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从根本上看,这是由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疯狂扩张所决定的。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材料二 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自然灾害严重、诸多的震撼清帝国的起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乡村贫困、沿海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过剩的局面,也导致了一种移居的强烈愿望。《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使列强掠夺华工更加猖獗。
——摘编自丛春江《浅析晚清华工问题的由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苦力贸易兴起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苦力贸易兴起的国内因素。
一、基础巩固
1答案:A
解析:16世纪正处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西欧殖民者以残酷剥削美洲印第安人的方式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量黑人奴隶从非洲迁入美洲,这一时期人口主要迁入美洲的原因是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A项正确。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英国对大洋洲的“开发”由此开始,B项正确。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修建该铁路造成大量华工死亡,B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唐人街聚集了大量的华人,但是唐人街并不一定是华人的主要工作场所,其更多地是华人精神文化的寄托,有利于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C项正确。
8参考答案:(1)变化: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白人、黑人、混血人种成为新的族群,其中,混血人种是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大洋洲,原住民大量死亡,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2)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9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鼓励移民;移民来源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2)原因:奴隶贸易被废止,美国西部开发劳动力短缺;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中国东南沿海居民生活困难;工业革命后,跨洋交通更加便利。
二、能力提升
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650—1750年美洲和非洲人口都大量减少,这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C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这使美洲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黑人被运往美洲,促进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非洲人口数量长期停滞不前,而欧洲和亚洲人口数量都出现大幅度增长,这说明黑人奴隶贸易给非洲造成了深重的灾难,C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桑巴舞融合了美洲各族群的舞蹈特点,是美洲多种族文化融合的产物,A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白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主要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行的,A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大洋洲的原住民由于屠杀等多方面原因大量死亡,人口数量锐减,这为新的族群的出现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中有736名囚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未涉及英国人屠杀土著居民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
7答案:A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历史上,英国殖民者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屠杀原住民,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深重灾难,C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废除奴隶贸易,面对殖民地劳工短缺问题,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苦力贸易形成,C项正确。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清政府维护“天朝上国”尊严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非洲
特点:非洲人口数量先是下降,然后在恢复的基础上逐渐增长,但总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原因: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造成非洲地区人口数量下降,奴隶贸易的终止推动人口数量的逐步上升。
北美
特点:北美人口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快速增长,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原因:早期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北美早期移民较少且以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主。美国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为人口的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人口结构的变化: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黑人和白人移民大量增加,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14参考答案:(1)国际背景:奴隶贸易的废止,殖民地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2)国内因素:东南沿海的贫苦百姓企图通过移民海外摆脱困境;《北京条约》的签订使苦力贸易合法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