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梳理文脉的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一、梳理文脉,整体感知
时间 空间 情感
时间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晚上 ---------- 夜深
空间
院子-----小路-----荷塘-------家门
有形的线索
无形的线索——情感
5
请在课文里划出体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并画出情绪变化图。
6
颇不宁静
受用
有趣
什么也没有
暂时宁静
淡淡的喜悦
请在课文里划出体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并画出情绪变化图。
无福消受
又记起
惦着江南
不宁静
黯然落寞
沉浸向往
忽然
忽然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7
根据文脉,总结文本内容
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的一次散步经历,因为心里的不宁静而去荷塘寻找宁静,最终没有解开心结,表达了作者的孤寂苦闷、想超脱现实获得宁静而不可得的情绪。
8
小结:
抓文脉(线索),理思路,透过“形散”表象,抓住文章精髓,把握全文立意
时间
空间
情感
物件
事件
散文常见文脉
9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又为什么会想起江南的事?
10
看法之一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持文化批评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朱自清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课文中流露出的想寻求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时代的他苦闷心境的折射。
11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自己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12
赏析第四段
朗诵品读 赏析景物描写
自由朗读课文四五段,这两段的描写侧重点有何不同?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修辞、炼字)
四段----月色中的荷塘 五段----荷塘里的月色
13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20山东新高考1卷语文
修辞手法: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舞女的裙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放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满月,天上一层淡淡的云,恰到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博喻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放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7
写景的常用手法
感官
修辞
动静
视角
色彩
炼字
视觉、听觉、触觉
冷暖色调
仰视、平视、俯视
以动衬静
比喻、拟人、夸张等
虚实
动词、数词、副词等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叠词 比喻 拟人 排比(博喻) 通感
静 动
素淡 宁静 美好
赏析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光与影
泻
画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朦胧 柔和)
青雾
浮
月影
月光下的叶与花
笼着轻纱的梦
炼字 比喻 通感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汽朦胧的境界。
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无边的
荷塘月色
静谧 美好
深入探究(一)
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比喻太多太腻了,余光中也有类似的看法。试把第四节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去掉,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是去掉好,还是原文好,并谈谈理由。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一切景语
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物特点与美感的背后是作者的心情。
文笔的背后也是作者的心情。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景交融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细节描写(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大胆的想象
精致的语言(表达技巧)
灵活运用诗词名句……
拓展练笔
写一写你日日走过的校园或小区的美景。
要求:运用修辞,讲究炼字。
愿我们亲近自然,眼中有美,心中有情,笔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