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琵琶行
壹
文化常识
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十二类中的七类里,雅乐在《郊庙歌辞》类,《铙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辞》类,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辞》、《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类。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贰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一、作者简介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二、创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叁
教学过程
大文豪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污,失望的来到江州,秋夜送友,偶遇琵琶女,感斯人言,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贬谪之叹,让无数失意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其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成就了语言艺术的典范,为后来者心领神会,在揣摩借鉴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文字。
任务一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行》中的第二段,即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下面让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在跟读中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
明确:第二段所运用的音乐描写技巧——比喻、通感和拟声词手法。
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运用通感,引入了视觉形象,写出乐声事儿轻快,时而流畅沉滞阻塞的变化。
③ “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的使用,使音节悦耳动听。
那么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有一个共性,同学们发现了吗?
明确:不管是比喻、通感还是拟声词的运用,都是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直接描摹,以音乐的高妙,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任务二
请同学们品位第二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告诉老师这句诗写了什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忘归”和“不发”四字,写出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
主人和客人为何会“忘归”和“不发”呢?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想要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足以展现琵琶乐声美妙动人。
这和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琵琶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没有直接描写乐声动人,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
通过听众的反应,来突出乐声的悦耳,这种描写音乐的手法,叫做“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又叫“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
任务三
认识了“侧面烘托”手法的定义,再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侧面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当诗歌第二段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白居易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收束,别出心裁地以景物烘托乐声。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江心秋月白”的景色吗?(提示:抓住诗人对意象的修饰。)
明确:江水之上秋风瑟瑟、月光冷清,白色的秋月照射着寒冷的江心。
你觉得这是一幅乐景还是哀景?试试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幅景色的特点。
明确:这是一幅哀景,可以用“凄清”“哀凉”“冷清”概括。
“自古逢秋悲寂寥”,给“月”加上“秋”的修饰,就给景色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而冷色调的“白”字,也带有冷清的氛围。
作业布置
结合高中开展的音乐欣赏课,教师提供一些著名的古典乐曲,如《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取乐曲),然后请学生欣赏,并用文字加以描绘。
写作要求: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对乐曲进行解说,揭示它的意蕴。
3.不少于500字。
请写一段文字,运用多种方法来描写白居易的心理。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