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969 年 20 岁史铁生在陕西延安地区插队期间生病导致双腿瘫痪。1980年末,瘫痪的史铁生又得了肾病,连正常
排尿都是问题,从此一生只能
插着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
上永远都有一股尿味。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创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 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 。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 史铁生 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秋天的怀念》 。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 对母亲的怀念 。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无私的母爱。
3.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母亲的形象 。
自学指导一(1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文中圈出生字词,并注意它们的读音。
(易错字词: 诀别、瘫痪、憔悴、絮絮叨叨 )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方法指导:概括要点——人物+事件,语言精炼)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指导二(1分钟)
品读课文,思考:
1.面对我的瘫痪,我的表现是怎样的?母亲又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方法:用横线、曲线划相关句子,重抓人物的心理、动作。)
(概括事件:先找准时间节点,格式为:某人+某事+结果怎样)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形象的?
方法:
常见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答题格式:……(句子或情节),运用了xx描写,结合关键词语,分析母亲的形象。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含义。
1)母亲就 悄悄地躲 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听 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运用了 描写。“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 ,“偷偷听”又表明 。体现出母亲的 。
2)母亲 扑 过来, 抓 住我的手, 忍 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运用 描写,表明上写的是母亲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实际上母亲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自己先得好好活着,这样才能照顾儿子。刻画出母亲的 。
动作、神态
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
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
慈爱与细心
动作、语言
坚强、伟大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运用 _______________
等描写,充分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刻画了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母亲形象。
语言、动作、神态
重病缠身、憔悴,但又坚强、伟大而无私
3.文章中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理解。 (“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进来”、“又悄悄地出去了”)
4.(选做题)古往今来,母爱历来是文人赞美的主题,请至少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诗句或名言。
母亲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很怕因自己的言行或情绪刺激到“我”,可她又放心不下“我”,所以只能躲出去看“我”的动静。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以及对“我”的体谅,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博大与无私。
例: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3)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2.领会文章的主旨,品味关键句的含义。
自学指导一(1分钟)
1.阅览全文,思考:
文章写了几次看菊花的故事?
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有什么意义?
(提示: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分析)
2.说说课文 几次 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 题目 叫“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 谁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一(6分钟)
1.文中 次写到“看花”
结构作用: 这一事件贯穿文章始末,是文章的 。
第一次: 。
第二次: 天 。
第三次: 天 。
三
叙事线索
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花
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
秋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秋
①母亲带“我”去看菊花,是希望_ ________________。“看花”是 的集中体现。
②既象征母亲的____________,也象征母爱的___________。
③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_______________。
内容作用:
菊花的顽强激励
母爱
“ 我 ” 勇敢面对生活
对母亲的缅怀
平凡与高贵
热烈和深沉
2.说说课文 几次 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 题目 叫“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 谁 ?
两次写到秋天:
第一次是母亲即将去世前;第二次是母亲去世多年后
题目的主要寓意:
1. 表层: 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
2. 深层: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菊花,而菊花是在秋天盛开,母亲曾说过要带他去看菊花,由此引起对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1. 第一段:“母亲喜欢花……”
作用: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了“我”放弃享受生活;③表达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2. 第二段:“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作用:① 补充说明 母亲的病情严重;②为了儿子重拾信心,母亲强忍病痛做出的超常努力;③为下文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
3. 第六段:“别人告诉我……”
作用: 说明 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母爱的无私。
常见考点:插叙
作用:
交代……内容
对故事情节进行补充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为下文……作铺垫
丰富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特征,突出文章中心
推动情节发展,解开悬念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自学指导二(1分钟)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母亲哪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导:用横线划相关句子,根据其出现的位置,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用)
2.思考“积累拓展”第四题(P22)
(方法指导:从词语的本意去思考)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二(6分钟)
1.母亲哪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
母亲说“好好儿活”的含义是:
“我”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是:
“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母子两个都要战胜病魔,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作用:这两处“好好儿活”,在文章结构上前后呼应,起着 _____ _______ 的作用。
深化主题,点明中心主旨
课堂小结(1分钟)
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母爱的___________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 生命与生存 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理解、同情和关爱
无私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