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第一课时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第一课时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2: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新课导入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文化常识积累
·生旦净末丑:中国京剧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分类。
“生” 一般是正派的男子角色;
“旦” 指戏中的女性角色;
“净” 主要为性格比较突出的男子;
“末”指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专司引戏。
“丑” 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男子。
·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社 戏
鲁 迅
第一课时
钳 撮 惮 楫 橹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屹立 家眷 皎洁 好歹
归省 叉港 桕树 絮叨 蕴藻 漂渺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ǎi
cuān duo

chán
yùn zǎo
juàn
piāo miǎo

chà

jiù
yuè
jiǎo
dài
zhǔ
wèi
qián
cuō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要求:对照课后生字表,写好注音)
shù

惮( ) 踊跃(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皎洁( ) 旺相( )
絮叨( ) 屹立( ) 宛转( )
◆生难字
dàn
yǒnɡ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 duo

jiǎo
xiànɡ
字词学习
xù dɑo

wǎn
撮( ) 桕树( ) 怠慢( )
漂渺(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楫桨( ) 嘱咐( ) 纠葛( ) 欺侮( )
cuō
jiù
dài
miǎo
chán

yùn
juàn

zhǔ
jiū

◆多音字
( )归省
( )省心
( )起哄
( )哄骗
( )哄堂大笑


xǐnɡ
shěnɡ
hònɡ
hǒnɡ
hōnɡ
( )行辈
( )行走

hánɡ
xínɡ
( )吁气
( )呼吁



◆词语集注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
容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迅哥儿
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看戏前
1-3
看戏中
4-30
看戏后的余波和
“我”对看社戏的怀念:31-40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戏前的波折(4--9)
夏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22--30)
六一公公送豆
§ 11—13
§ 22—23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短篇小说
本文的线索
怀念童年是因为有
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是到赵庄看社戏。
概括文章的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1
2
3
4
5
6
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通读课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
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夏夜行船
平桥概况
赵庄看戏
偷煮豆吃
伙伴游玩
月下归航
寻船风波
偷豆余波
作者围绕“看戏” 来写,详略结合。
1.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读一读,想一想?
探究三: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得到优待
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
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可以钓虾、放牛
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
可以看“社戏”
平桥村
极偏僻的小渔村
“我”的乐土
与看戏间关系
为盼看戏作铺垫
看戏对我吸引力大
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迅哥儿
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看戏前
1-3
看社戏
4-30
看戏后的余波和
“我”对看社戏的怀念:31-40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戏前的波折(4--9)
夏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22--30)
六一公公送豆
§ 11—13
§ 22—23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短篇小说
本文的线索
怀念童年是因为有
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是到赵庄看社戏。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理解。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感悟。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少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伦,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社戏
鲁迅
第二课时
故 事
情 节
看戏前
1-4
看社戏
5-30
看戏后
31-40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戏后余波
偷豆煮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豆好吃?
戏好看?
好!
背景资料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本文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社戏》选自《呐喊》,同期的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 《故乡》
背景资料
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背景资料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背景资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对于后代,鲁迅作为长辈的心愿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背景资料
品味语言
跳读课文,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找出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然后用旁批写下自己的看法。
  b.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词语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句子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也烘托出了小伙伴们欢快的心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老渔夫“停了艇子”“喝采”,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本领的高超。
段落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夜气里。
月夜行船(第11、12自然段)
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着笔:视觉方面写了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方面写了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听觉方面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
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烘托了行船之快,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在月下划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急切、高兴与激动的心情,也揭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我”去看戏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本村和邻村都叫不到船;二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写看戏前的波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质疑答疑例: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让“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亲切体贴
人物赏析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回城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以“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为由劝止大家。
能拿主意
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纯朴农民的形象。
孩子们偷他的豆,他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这表明他不是吝啬之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朴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少年们的偷豆行为的?
重点难点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这些少年们的“偷”豆行为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偷窃行为。他们“偷”谁家的豆,也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大,让大家“偷”自家的豆,其实更表现了这些少年们的淳朴可爱。
我认为这里说“偷”,是因为那些少年们是背着大人做的,害怕被大人指责。事实上,如果大人在,孩子们以招待客人的名义要在田里摘点罗汉豆,大人肯定会同意。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孩子们的热情好客和天真活泼。
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诚的性格特点。“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写作借鉴
2.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也表达了“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3.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详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包括戏前波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时众人的情态变化和归航偷豆的过程,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社戏表演的具体内容和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带过,极为有效地突显了文章的重点。
社戏
追忆童年生活
向往美好生活
看戏前:平桥村——我的“乐土”
看社戏
看戏后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回程偷豆
戏后余波
怀念社戏
结构梳理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叙写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热情直爽的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主旨概括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课后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