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2022—2018年中考真题按课汇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2022—2018年中考真题按课汇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1:35: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2022—2018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襄阳中考1.)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A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 诸葛亮 B. 徐庶 C. 皮日休 D. 米芾
2.(2022内江中考1.)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C )
A. 魏 B. 蜀 C. 吴 D. 晋
3.(2022湘潭中考2.)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D )
4.(2022怀化中考4.)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C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5. (2022齐齐哈尔中考4.)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C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6.(2022扬州中考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 北方人民南迁 B. 南方条件优越 C. 对外交往发达 D. 民族交融加强
7.(2022怀化中考22.)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恩”(“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D )
A. 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 受佛教影响,取名中具有禅意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8.(2022荆州中考2.)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A )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9.(2022广东中考 5.)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D )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0.(2021滨州市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D )
A.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11.(2021毕节市3.)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A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12.(2021临沂市4.)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B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13.(2021菏泽市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D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2021南京市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 )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15.(2021桂林市4.)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D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6.(2021云南4.)图1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C )
图1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7.(2021聊城市4.)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B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18.(2021菏泽市3.)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9.(2020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 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C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2020遵义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C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21.(2020黔南州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B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22.(2020临沂1.)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D )
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
23.(2020长沙1.)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A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24.(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5.(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6.(2020杭州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D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27.(2020山西3.)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B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28.(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9.(2020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C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30.(2019青岛6.)“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B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1.(2019泸州12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D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2.(2019日照2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
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B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33.(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D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34.(2019北京 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5.(2018南通1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盘、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择海至夹洲这尼文献中有关大陆与释青交超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C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36.(2018张家界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C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37.(2018莱芜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D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38.(2018聊城4.)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D )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39.(2018北京5.)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40.(2018广东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二.非选择题
1.(2022江西中考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
【答案】(1)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
(2)示例:时期: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内容:开通大运河“贞观之治”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东渡。
2.(2021苏州市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3.(2021湖州23.)(8分)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4分)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符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4分)
【答案】(1)空间特点:总体由北向南迁移。共同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民族关系角度: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经济格局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2021广东中考3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句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日西胡,日高城. 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答案】(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
原因:匈奴、乌丸、鲜卑等民族南迁中原后与中原的汉族等产生民族交融。
(2)信息:唐朝时胡人众多,擅长歌舞、演奏,相貌与中原人有明显的差异。
(3)变化:“胡“汉”之间的差异减少,中原对少数民族日益接纳,民族交融程度提高。
5.(2018临沂26.)(13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8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 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 在图8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 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6分)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 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 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5分)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2分)
【答案】(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2)湖北省;蒲圻和嘉鱼;赤壁之战发生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满。
目 录
第1节 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题31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2022—2018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襄阳中考1.)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 诸葛亮 B. 徐庶 C. 皮日休 D. 米芾
2.(2022内江中考1.)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 魏 B. 蜀 C. 吴 D. 晋
3.(2022湘潭中考2.)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4.(2022怀化中考4.)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5. (2022齐齐哈尔中考4.)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6.(2022扬州中考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迁 B. 南方条件优越 C. 对外交往发达 D. 民族交融加强
7.(2022怀化中考22.)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恩”(“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 受佛教影响,取名中具有禅意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8.(2022荆州中考2.)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9.(2022广东中考 5.)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0.(2021滨州市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11.(2021毕节市3.)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12.(2021临沂市4.)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13.(2021菏泽市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2021南京市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15.(2021桂林市4.)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6.(2021云南4.)图1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图1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7.(2021聊城市4.)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18.(2021菏泽市3.)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9.(2020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 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2020遵义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21.(2020黔南州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22.(2020临沂1.)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
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
23.(2020长沙1.)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24.(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5.(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6.(2020杭州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27.(2020山西3.)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28.(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9.(2020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30.(2019青岛6.)“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1.(2019泸州12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2.(2019日照2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
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33.(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34.(2019北京 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5.(2018南通1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盘、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择海至夹洲这尼文献中有关大陆与释青交超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36.(2018张家界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37.(2018莱芜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38.(2018聊城4.)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39.(2018北京5.)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40.(2018广东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二.非选择题
1.(2022江西中考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
2.(2021苏州市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3.(2021湖州23.)(8分)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4分)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符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4分)
4.(2021广东中考3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句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日西胡,日高城. 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5.(2018临沂26.)(13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8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 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 在图8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 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6分)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 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 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5分)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2分)
目 录
第1节 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题31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