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一章 地球的公转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学会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参与演示过程中认识并理解地球的公转。(重点)
2.能够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等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重点)
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4. 能用简单的方法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列表说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当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感悟当地不同季节获得热量多少的不同。(难点)
5.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并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读图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红色纸片、清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模拟演示地球和太阳在宇宙中的运行。找一位身高较矮的同学到前面,以这位同学的头当作太阳,教师手持大地球仪,边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边围绕“太阳”运动。(注意:保持大地球仪和“太阳”的高度大致相当。)然后,教师停止拨动地球仪(不自转,将红色纸片用清水粘在地球仪上,当作参照面)。先让红色纸片朝向太阳;然后围绕太阳运动,当红色纸片背向太阳时;继续运动,红色纸片再次朝向太阳;……讲述: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地球公转。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产生疑问,并思考。学生观察,然后用语言描述结果:结论1: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更替现象产生。学生感悟此时红色纸片为白天;学生感悟此时红色纸片为黑夜;又为白天;学生观看后,恍然大悟。结论2:假如地球不自转,由于地球还在围绕太阳运动,所以还是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只是周期更长。 先设问,然后通过模拟演示地球和太阳在宇宙中的运行来探求结果,变宏观为直观,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学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总体上了解本课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密切,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重难点突破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鼓励同学认真观察,并大胆质疑。提醒同学在自主演示过程中去体验并感悟公转的特点。结论1: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演示时表现为逆时针方向;结论2: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二、四季的变化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来演示地球的公转。一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太阳光;四个学生(个头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指导学生演示。点拨:眉毛——北回归线鼻子——赤道下巴——南回归线教师巡回指导在观察中,适时利用板图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如下图。 活动1:演示地球的公转第一步:请两位同学教室前演示,一生当太阳,一生手持地球仪,演示公转。演示后,其他同学评价,提出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做法。第二步:组内每个同学进行演示(为了便于在小范围内演示,可灵活处理,便于操作即可。比如:用橡皮当太阳,用钢笔当地球。)组内同学相互纠错,要求人人会演示。活动2: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步骤一: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步骤二: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步骤三: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眉毛 C下巴 BD鼻子)并作记录在下表中。位置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位置ABCD步骤四: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结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通过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真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这一重要特征。学生通过用自身做道具,变宏观运动为直观演示,体验并感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用语言描述演示结果。
过渡 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引发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4—3,以夏至日光照图为例,教学生如何阅读光照图。点拨:路径长短表示昼夜的长短。出示导学问题:问题1:说出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的昼夜长短分别是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问题2:夏至,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昼夜状况如何?冬至昼夜状况又是怎样的?介绍极昼极夜现象问题3:观察四幅图,说出哪一纬度地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哪一纬度地带有极昼、极夜现象。问题4:枣庄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包括哪三个月?三、地球上的五带出示导学问题:1、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找出划分五带的界线。3、说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4、五带的气候如何?分别有哪些特有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图进行小结(如下): 活动3:阅读光照图,回答问题。学生在图中找到40°N纬线,用红笔沿40°N画出昼半球路径,用蓝笔画出夜半球路径。显然是昼半球路径长于夜半球路径,所以夏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原因是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夏至:全部为白天,没有黑夜。冬至:全部为黑夜,没有白天。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春:3、4、5 秋:9、10、夏:6、7、8 冬:12、1、2活动4:读图1—4—4,回答问题。1、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3、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4、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教会学生阅读光照图的技巧。活动3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白随着地球公转昼夜长短也随之变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看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
知识建构
【当堂达标】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周期是 。
2、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轴是 的,并且空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3、五带划分的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______________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我国大部分位于_________带。
4、用虚线标出五带的界线,写上名称、纬度数,并写出各带的特点。
5、(读济南某日日历与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张明翻开日历看到的节气是______,该日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_____位置。
(2)该日济南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
(3)这一天张明观察到了太阳东升西落现象,说明地球处在不停的_______运动中。
【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鼓励学生用自身做道具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变宏观为直观,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本课还有一可取之处是善于利用板图,展示地理知识。比如,在演示观察中适时利用板图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习五带时用板图进行小结,利于师生互动,巩固所学知识,效果很好。
由于本课内容很多,学生参与又多,所以总感觉时间不够,即使知识点都提到,但也很难在课堂上得以巩固。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阳光直射现象
南极圈
北极圈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公转方向:
公转周期: (约 天)
公转特征:地轴是 的,其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
带
带
带
带
带
的变化与更替
在地球表面产生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