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乃翁( ) 熏陶( ) 己亥( )
恃风雷( ) 抖擞( )
2.形近字组词。
暖________ 缓________
作________ 炸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乃”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_,再查_______。“乃”的意思有:①才;②是,为;③竟;④于是,就;⑤你,你的。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乃”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1)家祭无忘告乃翁。 ( )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3)失败乃成功之母。( )
(4)唯虚心乃能进步。( )
4.填写诗句
(1)表达了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希望打破王朝束缚思想的局面,破格荐用人才,振兴国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5.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 )
(2)家祭无忘告乃翁。( )
(3)西湖歌舞几时休。( )
(4)九州风气恃风雷。( )
二、诗词曲鉴赏
阅读古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规范书写前两行诗句。
7.“元”字在诗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首的 B.同“原”,本来 C.主要:根本 D.构成一个整体的
8.对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乃”字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这里结合语境可理解为“你们的”。
B.第二行诗句的意思是“但是遗憾和悲愤的是没有看到九州相同。”
C.这首诗是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
9.根据这首诗的题目,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并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0.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___的青山,__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生动刻画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11.“暖风”“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人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但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旅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竭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由于他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就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被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着千万人的斗志。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竭尽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膝投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短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陆游为什么能在军旅生活中写下不少爱国诗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2. 暖风 缓和 作业 油炸
3. 丿 一
⑤ ④ ② ①
4.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5. 本来 你的 停止 依靠
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7.B
8.B
9.这是一首写给儿子的诗。
10. 重重叠叠 鳞次栉比
11.“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12.几时休
1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统治阶级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14. 用尽全部力量。 跪下求饶,比喻屈服。
15.短文从陆游受打击不忘报国、主张北伐被罢免回乡、从军,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和临死写诗《示儿》五个方面来叙述。
16.因为他感受到广大人民和他一样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