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23: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备课组 四年级组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导入 为什么读书呢?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少年周恩来说……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 二、 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 交流。 交流第一次“中华不振” 第一次中华不振是从伯父口中听到的。伯父告诉他的。伯父告诉了什么?(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有理无处说)。 这是为什么呢?(被占据了) 听到这些,周恩来的反应是?(疑惑不解)板书:听 疑惑不解 交流第二、三次“中华不振” 当那一次,那个星期天,当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他才渐渐明白“中华不振”。周恩来看到了什么?在哪个自然段?(板书:看) 大家的反应怎样?梳理表格。 令人可气的是中国巡警的反应。朗读。尤其是读出关联词。 围观的中国人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反问?谁来读。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巡警和围观的中国人有这样的反应。 这次亲眼看到景象,让少年周恩来明白了因为中华不振,所以轧死人的外国人……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巡警……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国同胞……(板书:恍然大悟) 亲眼目睹的中华不振,发生在东北沈阳的租界。孩子们,在当时的旧中国,像这样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事件又何止发生在东北沈阳呢?请阅读老师给你们搜集到的几则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补充资料 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此时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三、立志练笔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2.这个问题就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在那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和同学们听到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铿锵有力地回答…… 于是,他的一生都在为此奋斗着。补充资料。 我们的总理周恩来12岁那年,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说出自己读书的目的,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写下来,并说清楚理由。和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