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在聆听的基础上,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音乐情绪,进而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同时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聆听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老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与时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参与、交流、合作研究,对作品和教学内容有更深的探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风格、意义和特点。
【教学目标】
1、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第一、第七乐章,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3、通过作品欣赏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精神和坚强、必胜的信念
【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以及本单元中,占有很重要的教学地位。《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着重以以上三点为本节课的目标。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有过接触,对有些作品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很少能有更深刻得理解和体验,本节课主要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更透彻地理解、体验作品。
课 题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第一、第七乐章,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3、通过作品欣赏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精神和坚强、必胜的信念。
教 学 设 想 从聆听、体验、感悟、应用(拓展)四个角度来鉴赏和理解《黄河大合唱》,从而映射黄河中的文化情结,引导学生从这一情结中对历史和当今社会中的黄河精神的感悟。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朗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视频片段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一)设问:刚才视频中演奏者你熟悉吗? 演奏的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你还知道他的那些作品? 看了视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朗朗、黄河协奏曲、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提问,帮助学生回忆相关音乐知识,了解学生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 (二)出示课题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三)感知作品 1、作品简介: 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在延安养伤遇见冼星海,他把原打算写的长诗《黄河吟》改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让冼星海谱曲,冼星海经过六天的日夜创作完成了全部合唱的谱写任务。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为国的的壮丽图景,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2、作者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他坚定学习音乐的目标是“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的思想,并且提出了“中国所需要的是普遍的音乐”主张,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代表作品有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具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音乐气派的代表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视频欣赏,加深印象,了解人民音乐家的成长经历) 3、作品结构简介 整部作品分为八个乐章, 大合唱: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等,通常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朗诵) 4、黄水谣(女生合唱、混声合唱) 5、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重唱、混声合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设计意图):介绍作品结构,帮助学习对整个作品有个概括的了解,并对整个作品的内容把握,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四)聆听、体验作品 1、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问:这是一首单纯的劳动歌曲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它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歌曲中爽朗的笑声有什么含义? 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对作品感受并谈体会,并再次视频欣赏加深印象和体会 师小结:《黄河船夫曲》不是一首单纯的劳动歌曲,它唱出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时出现的舒展开阔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表现在艰难的斗争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然后又回到紧张的搏斗的尾声,象征斗争的不断性。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2、欣赏、学唱《保卫黄河》 师:通过第一乐章的欣赏,同学们领略到了作品的气质,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心。下面,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再次感受这激昂的战斗音调。 出示乐谱并聆听原唱(略) 学唱《保卫黄河》 ①教师指导学生识谱、学唱旋律、节奏 ②教师提演唱要求,热情、高昂。 ③学生为歌曲的间奏伴奏 ④跟音乐齐唱 (设计意图):演唱是属于二次创作,歌手的演绎融入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更能抒发作品和演唱者的内在气质,学生在演唱是尽量做到用心、用情。让学生亲身参与演唱,表现歌曲,更深层次的体悟歌曲的情感内涵。所以在这里要强调演唱的风格和技巧,要让学生唱的尽可能好,帮助学生体会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再次视频欣赏感受身临其境的气氛) 三、总结 1、《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2、冼星海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时代特征,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民族特色方面达到极高境界。 四、拓展 1、为什么在今天,我们仍然要提倡黄河精神? (设计意图)本节课如果只是简单的爱国主义说教,就没有新意。结合学校红色教育,学生谈红色精神或黄河精神的理解。更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什么是“责任”。 教师小结:黄河,这条世界东方奇特壮观的大河,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它源远流长、曲折婉转,好比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它怒涛汹涌,穿山过峡的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蕴涵和表现着中华民族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正是由于黄河具有这样一些象征的意义,1939年,在抗战的烈火中诞生了《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歌声传遍中华大地,召唤中华儿女奔赴战场,同凶恶的民族敌人作殊死的搏斗。中华民族精神既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要继承黄河的大气、勇往直前的精神,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2、给你一个建议: 欣赏欣赏殷承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 欣赏2005年新年音乐晚会《黄河大合唱》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音乐资料,让他们在学习之后的基础上,建立继续学习的愿望,感受不同形式不同年代的同一类作品,帮助他们对经典音乐的更深刻的理解,并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扎根在我们心中。 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