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必修美术鉴赏(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必修美术鉴赏(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8-11 00: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课时 1课时
授课 对象 高一 教师 许思淼
教材 分析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学情 分析 在前面讲述的几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从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重点 让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具有其现实的依据,重点掌握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教学 方法 本课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教学为基础,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 教法:讲授法 、 问答法 学法:观察法 、练习法
课前 准备 教师:ppt、教材、教案 学生:教材、等
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导入 (3分钟) 1、提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歌词是杜甫在什么时候写下的,是在晚唐时期安史之乱时候有感而发写下的。这个“感”就是诗人的创作意图,画家作画也需要这样的有感而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绘画作品的创作意图。 回答问题 用文学的创作灵感迁移到艺术的创作灵感
新课 (20分钟) 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提问:张择端为什么要画清明上河图?他的创作意图来源于哪? 解释绘画背景,如果没有宋代社会繁荣的景象,张择端也不可能记录下这样的画面。归纳总结:创作意图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 出示《巴尔扎克像》,讲解雕塑的故事,提问:为什么罗丹选择把巴尔扎克的手铲掉?他的创作意图来源于什么? 总结:罗丹的创作意图来源于他对艺术的理解。 出示《愚公移山》,讲解绘画背景。让学生用刚才总结的两点归纳徐悲鸿的创作意图。 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用了中西结合的手法。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创作意图的来源。 无
二、影响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1)对比《草地上的圣母》和《六君子图》。提问:为什么两幅画选用不同的物象表达自己的人文精神? 归纳总结: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 (2)对比《豆花蜻蜓图》和《写生珍禽图》,讲解两位画家的生平,理解“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对比《怒吼吧,中国》和《离婚诉》 ,讲解两位画家的生活处境,理解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以及个性、知识水平等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欣赏毕加索的三个时期作品 “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时期”,理解同一个画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情感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 无
三、创作意图如何体现 (1)欣赏具象艺术,以《开国大典》为例。理解具像艺术是通过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来体现创作意图的。 (2)欣赏意象艺术,以《日出》为例。理解意象艺术是通过整体氛围的渲染来体现创作意图。 (3)欣赏抽象艺术,以《第三国际纪念碑》为例,理解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或者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知。欣赏《这不是一只烟斗》、《泉》 观看杜尚的视频短片。 回答问题并思考 通过三个例子教会学生赏析方法,能够举一反三 无
课堂作业 (10分钟) 分析下列作品的创作意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日》、《牛头》 无
展示与交流 (5分钟) 交流自己的看法 无
课堂小结 (2分钟) 创作意图的来源 影响创作意图的因素 不同艺术类型如何表达创作意图。 无
板书设计 (
PPT
) (
分析理解作品创作意图
现实、对艺术的理解
影响因素:社会环境、艺术家个人
如何体现:具像、意像、抽象
)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自评:课堂游戏环节设计可以再生动有趣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