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1 09: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
01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是天转还是地转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人类对“地转”的认识要比对“地圆”的认识晚得多。 我国古代早有人提出过“地转”的真知灼见。16 世纪中叶,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观测研究,发表了著名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冲击了当时欧洲宗教固守的“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当时的统治者把“日心说”视为异端邪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如今,地球绕太阳运动已成为大众熟知的科学常识。
傅科摆是一个单摆,底板有一个量角器。单摆振动时,振动面依理应保持不变,但因地球在自转,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不能发觉地球在转,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发现摆的振动面不断偏转。从力学的观点来看,这也是由于受到了科里奥利力影响的缘故。这项显示地球自转的装置,是1851年傅科在巴黎首先制成的。
傅科摆
地球自转的特征
地轴
赤道
A
B
地球自转特征
中心
方向
周期
地轴
自西向东
24小时(一天)
1、如何用箭头标注地球的自转?
①地轴上:
②赤道上:
2、请画出A点和B点的自转路线?
3、比较A点和B点的自转路线长短?
比较A点和B点的自转时间长短?
A>B
A=B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地轴
赤道





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用晨昏线(圈)划分白天和黑夜。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也叫昼半球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也叫夜半球(通常用阴影表示)
1、A点此时位于▁▁▁(白天、黑夜),不久之后将迎来▁▁▁(黎明、黄昏)。
A
B
2、B点此时位于▁▁▁(白天、黑夜),不久之后将迎来▁▁▁黎明、黄昏)。
C
3、B点与C点最先迎接阳光的是▁▁点。
白天
黄昏
黑夜
黎明
B
3、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畅畅,上午好!
姨妈,晚上好!
此时的纽约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昼半球,这就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
美国纽约
中国北京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生活现象
晨昏线(圈)
昼夜交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时间的差异
地球的公转
02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特征
中心
方向
周期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约365天)
注意:地球很忙 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注意:地球很累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注意:地球很疲惫 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完全不同。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热较多
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受热均匀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受热较多
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受热均匀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地轴
赤道
太阳光
极夜
昼长
夜短
昼长
极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昼夜长短状况
极昼极夜出现范围
探讨: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北半球为例)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23.5°N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66.5°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以南半球为例,表格该如何填写?
夜长
昼短
夜短
南半球现象与北半球相反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地轴
赤道
太阳光
昼短
夜长
昼短
夜长
极夜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昼夜长短状况
极昼极夜出现范围
探讨: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北半球为例)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23.5°S
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圈66.5°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以南半球为例,表格该如何填写?
极昼
昼长
夜短
南半球现象与北半球相反
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地轴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南回归线
南极圈
23.5°N

23.5°S
66.5°N
66.5°S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5°S称为南极圈,66.5°N称为北极圈。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地轴
赤道
太阳光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昼夜长短状况
极昼极夜出现范围
北回归线
北极圈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赤道 0°
全球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像
昼夜等长
比较春分日与夏至日、冬至日地球公转特征的不同点。
南回归线
南极圈
昼夜等长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地轴
赤道
太阳光
昼夜等长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昼夜长短状况
极昼极夜出现范围
北回归线
北极圈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赤道 0°
全球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像
昼夜等长
比较春分日和秋分日地球公转特征的相同点?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时间
纬度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南移。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北移。
太阳直射位置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因此我们把23.5°N和23.5°S这两条纬线称为回归线,23.5°N称为北回归线,23.5°S称为南回归线。
季节的划分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所在不同,地球表面接受热量不同。(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6、7、8月份)
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12、1、2月份)
注意: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3、4、5月份)和秋季(9、10、11月份)。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 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巴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地轴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南回归线
南极圈
23.5°N

23.5°S
66.5°N
66.5°S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我居住在寒带。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终日不出,气候终年寒冷。
我生活在温带。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我的家乡在热带。这里正午太阳高度悬在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太阳直射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
五带的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参照左图,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 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 间长的季节是▁▁▁,说说这个季节
地球在图1.20所示的▁▁▁位置附近,此时,南半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季。
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中午太阳升得高,冬季较低
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白昼时间较长,冬季较短
夏季
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B

A
B
C
D
因果关系
说说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北温带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二分二至日)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日
夏至日 北极圈及以北
秋分日 无极昼极夜
冬至日 北极圈及以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赤道0°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
23.5°S
居中

居中

昼夜等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等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无极昼极夜
北极圈及以北极昼
无极昼极夜
北极圈及以北极夜
同学们再见
本节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