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7:06: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历尽艰难,投奔肃宗,后因耿直,触怒肃宗,一再被贬,不被重用。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平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日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想到动荡的时局,悲惨的遭遇,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堂成 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qī)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清幽宁静
安逸平和
无意纷争,珍视草堂,安稳闲适的杜甫。
1.堂:即“草堂”。成,落成。2.背郭:背负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南三里,故曰背郭。
3.荫白茅:用茅草覆盖。
4.缘江路熟: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缘江往来,竟走出来一条络,故曰缘江路熟。熟,熟悉。
5.俯青郊:面对郊野。堂势较高,故用府字。开头二句写堂之形势及所用材料。
6.桤(qī):落叶乔木,叶长倒卵形,果穗椭圆形,下垂,木质较软,嫩叶可作茶的代用品。 7.将:率领。
8.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他闭门写《太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扬雄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wéi……所:被
“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指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一读:读准字音

qīn
二读:疏通文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读:融入情境,体会情感
1.诗中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发展变化?
2.呈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情境?作者的情感如何?请试着概括。
秋风、茅草、乌云、夜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怒:形容人生气时的神情与姿态。号:本义是大声呼喊。
“怒号”运用了拟人,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
卷:裹卷,形容风势之猛,力道之强。
三重:多层,表示刮飞茅草数量之多。
连用了“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焦灼痛苦/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
“安稳”是杜甫最大的渴求,“茅屋”是杜甫最大的财富。所以他才会称群童为“盗贼”。
“叹息”:叹息自己,叹息儿童,叹息百姓,叹息天下。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空间压迫
时间延续
空间压迫
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
比喻,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
铁:给人一种冰冷刺骨的感觉,暗示布被破烂。
屋漏湿冷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悲凄愁苦
稍得安宁却横遭风雨,如此落魄的杜甫是否就沉浸在自己的焦灼痛苦、愤懑无奈、悲凄愁苦里不能自拔了呢?
1.“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chuán)。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2.“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杜甫《无家别》(节选)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颠沛流离的杜甫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缩影,但是他所忧虑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艰苦处境了。
诗人推己及人,充满对天下贫寒百姓的同情,期盼着动乱平息,时局安稳,期盼着百姓富足,苍生得济。
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宏愿与决心!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坚定悲壮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焦灼痛苦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悲凄愁苦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坚定悲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前苏联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风雨飘摇的茅屋”→“动荡不安的国家”
“肆虐的狂风夜雨”→“连绵不断的战乱”
“寒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凄苦的缩影”
凄风苦雨辛酸泪 个人遭遇
破屋冷被天下同 社会疾苦
忧国忧民圣人心 家国情怀
诗史
诗圣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主旨情感
作者借写自己茅屋被风雨所破,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广居“大厦”,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群童抢茅愤懑无奈
破屋漏雨悲凄愁苦
现实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祈求广厦
坚定悲壮
中心: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天
黑夜
杜甫的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现在还有意义吗?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