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7: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礼记》二则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礼记》
相传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以礼乐为核心,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修身做人的原则等等。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美学、哲学、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深厚,内容丰富。
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学习小组形式)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检测
注意以下词语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乎
即使
好,美
用鱼肉做的菜。
吃,品尝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因此
困惑,不通,理解不了。
反省
自我勉励
促进。
大概,恐怕。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鲜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译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有困惑,之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言知识小结
(见资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本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为什么?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作用:
1.音调和谐,富于韵律感、节奏感,便于吟诵,有音乐美;
2.表意凝练,前后呼应,连用铺排,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合作探究
划分层次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思考:这里为什么谈到品尝美食?有什么作用?
美食味美 道理好
美食需要品尝 道理需要学习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定义: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的作用:
1.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
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比
一、定义不同
1.类比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二、作用不同
1.类比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2.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类比VS比喻
三、概念不同
1.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
2.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为“比喻。”
任何论证方法都必须包含有推理、证明的过程,而“比喻”本身不包含比较类推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经常只能是一种修辞格,而不能成为论证方法。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通过“学”,可以拓宽视野,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
通过“教”,可以检验学习效果,了解知识的漏洞。
“教”和“学”提供不竭的进步的动力
强调通过“学”和“教”之后才能实现自我提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重要性。
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体现出二者的紧密结合。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得出结论
引用《兑命》一句话,进一步证明观点,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
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并引用《兑命》进一步证明。
合作探究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学相长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思,提高自己;
(2)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所以我平时认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及时问老师同学解决,不断提高自己。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所以我经常尝试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我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我的理解中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我就自我勉励继续学习,补上知识的漏洞,不断提高自己。
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ps.《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分享感悟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指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贪多难以消化,太少浅陋狭隘,把学习看得太容易,畏难而止步不前。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