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选择题
1.[2019·温州] 如图所示,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2.20 ℃时,100 g水最多能溶解34 g氯化钾。下列是四名同学在20 ℃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 )
3.[2020·内江期末] 20 ℃时,往5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泥土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C.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5.许多化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某一时刻,某盛放氯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氯化钠晶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某一时刻,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7.A、B、C三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 ℃,B烧杯中水温为30 ℃,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物质各10 g,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你认为 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按图分析,10 ℃时A、C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 (填“相等”或“不相等”)。其他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溶液升温至50 ℃,则此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 ;② 。
附|加|题
8.[2020·青岛改编]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溶质的分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D.温度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
答案
【课时作业】
1.D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烧杯底部是否有不能再溶解的固体。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砂糖固体有剩余。
2.B 20 ℃时,50 g水中溶解17 g氯化钾达到饱和,则A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
3.A 20 ℃时,往5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也可能饱和。
4.D
5.D 溶液的浓稀反映溶液浓度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6.D A中没有指明在相同的温度下,因而无法比较;B中在此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不能确定能否可以溶解其他物质;C中指明有氯化钠晶体存在,但并没有说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7.(1)B (2)相等 不饱和 (3)升温 加水
(1)据图可知,充分溶解后,A、C两个烧杯中溶质部分未溶解,B烧杯中溶质全部溶解,故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其他条件不变,B烧杯中水温为30 ℃时已不存在未溶解的固体,则将C烧杯中的溶液升温至50 ℃,此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3)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和增加溶剂水。
8.C 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温度、增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可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因,溶剂的种类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因。第三单元 第一节 第1课时 溶解与乳化
一、选择题
1.[2019·潍坊]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生理盐水 B.白醋
C.医用酒精 D.冰水混合物
2.下列常见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4.下列洗涤方法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酒精除去沾在试管壁上的碘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
5.[2020·南宁]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叫作溶液
6.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实验时的记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二、填空题
7.请各举一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8.将一块油污分布均匀的抹布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泡于等质量的溶有少量洗涤剂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中分别再滴加同一种洗涤剂各5滴。
(1)10 min后捞出抹布,用清水漂洗干净,并进行比较, 杯中的抹布最干净。原因是
。
(2)根据从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谈谈在家中清洗餐具时应如何做。
。
9.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画出如图所示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你认为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附|加|题
10.[2019·黄石改编] 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并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观察到a、c两点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温度越高,氢氧化钠溶解得越多
C.d点时,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钠最多
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答案
【课时作业】
1.D 冰和水只是物质的状态不同,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一种物质,不属于溶液。
2.D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3.A 4.C 5.B 6.D
7.(1)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2)蒸馏水(或酒精,合理即可)
(3)酒精(或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8.(1)D 温度升高,洗涤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在温度相同时,D烧杯中洗涤剂的浓度较大,所以洗涤效果最佳
(2)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使用热水
9.(1)碘 汽油 (2)甲 紫黑色晶体逐渐消失,溶液变成紫红色
(1)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所以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碘,溶剂是汽油。(2)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甲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实验中碘不断溶解到汽油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黑色晶体逐渐消失,溶液变成紫红色。
10.C 由图像可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a、c两点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b点温度高于a、c两点,所以温度越高,氢氧化钠溶解得越多;b点时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钠最多;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整个过程中溶剂质量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