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总是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总想去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而说了许多傻话,做了不少傻事,闹过不少笑话。。。。长大后,这些童年的趣事都会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复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听到表里生物的声音,。
师: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呢?(生:我认为:父亲的表里有活的生物)
师:那是什么原因让我对父亲的表产生了好奇之心呢?
生:我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清脆、嘀嗒的声音。
生:我认为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师:我把听到父亲表里发出的声音,拿来和蝉鸣、虫作比较,发现这声音比(),比()。所以,猜出父亲的表里有活的生物。
(三)找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那么他的猜测有依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不是胡乱猜的,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因为: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城市里……那时候我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出示:PPT)教师继续追问: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作者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呢?
生:“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师:是呀,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到,鸟、狗、虫这些都是自动发出声音的,都活的是生物,就算是钟楼、街心这些能发出声音都是因为有活人的帮助才能发声。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出示PPT: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师:追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读到这里,你看到了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 )
(四)初步得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师:看这这个板书: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 ,你们猜接下来我会提什么问题?
生:那么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的孩子呢?
(五)为说明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的孩子,找依据。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9段。边读边作批注。(生读课文,老师巡视。)
生:汇报交流。
(师:为了便于大家很快找你所说的到相关词句,建议大家按着课文的写作顺序来找句子汇报)
师:这是对我的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具体从哪个词感受到了?
生:这是对我的语言、动作描写,我体会到了文中的我非常喜欢父亲的表,很想打开表,探个究竟,对父亲的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过渡:课文除了采用动作、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特点?生: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师:请你用横线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预设一:
父亲说“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师:这段话是对“我”的什么描写?你又体会到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奇,这样的探究,再来走近这段文字,我们也来和父亲对话,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课件出示:(分男、女读)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体会到了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的小男孩。(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过渡:我很想看父亲的表,很想摸父亲的表,可是遭到了父亲的拒绝,那我是不是就放弃了对父亲表的探究了呢?生:不是,而是……
预设二: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师:这是何等的痛苦啊?生:想看却看不到的煎熬啊。师:这么多天,他是怎么过的呀?生:自由回答。师: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用上这样的句式:越……越……我又……)说一说。从中,你又体会到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师:因为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父亲表的探究,对父亲的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打动了父亲。所以,出示PPT: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师:这也是对我的什么描写?我的心为什么会加速跳动?当父亲主动给我看表时,我会激动兴奋成什么样子?
师:那当父亲打开表时,我看到了父亲的表里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PPT: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师:在作者的眼中,认为这个表特别吗?请同学结合书上的插图来说一说。从图上看,这个小男孩大概有几岁?再看看他的表情,他的眼睛盯着哪里?
生:这是一个特别的表。
师:这表特别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一段,读出表的特别之处。
师:当父亲说,只许看,不许动时,我的眼睛在看,当父亲自动给我看时,我心跳加速地在看,当父亲让我看到这美丽的世界时,我的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它,出示PPT: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师:就从这两处看,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男孩?这里又是对我的什么描写?(板书:神态描写)
过渡:看到这么特别的表,更加激发了我对它的好奇心,所以当父亲再一次打开表时,我脑子里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来了。他连续问了几个问题呢?出示PPT: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此时我会怎样去问呢?请你补充下面的提示语:出示PPT: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我( )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 )问。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 )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 从这四个问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地“我”?生:执着探究、强烈的求知欲、打破砂锅问到底……(板书:强烈的求知欲)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体会再次读一读这四句话。出示PPT: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三、找父亲的语言。
师:文中除了写我,还写了谁?生:父亲。师:每次我想要看表的时候,父亲总有一句永远不变的话,请同学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PPT:“只许听,不许动。”“小孩儿不许动表。”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师:面对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表里生物的探究,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地小男孩呢?生回答。
师:因为我的执着、爱思考和对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出示PPT: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 的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从这一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因为我的猜想得到证实,好奇心得到满足。于是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ɡ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并且“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1)这样的话指什么?(2)说了有多久?(3)什么时候才不说呢?
生:作者结尾说,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师: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曾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先和同桌说说,再抽生说一说。)
畅所欲言:
读了这个童年的这个故事,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布置作业:课后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圈画关键词句,让我们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执着探究的孩子。作者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 其实却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路,这都基于他的生活经验,依托各种证据,并大胆展开想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至,他小时候就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好奇心强的孩子,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品质,所以对他的人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五、小练笔:请同学们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和作者小时候类似的经历。
六、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 动作
好奇心强 心理
善于思考 语言
求知欲强 神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