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青山不老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出“粼粼、肆虐、盘踞、铁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不屈精神和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难点】
理解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媒体导入。(展示相关图片内容)
2.同学们,第一幅图片是曾经的晋西北地区,天是蓝的,地却是黄的,没有一丝绿色,多么的荒凉啊!而第二幅图是植树造林后的晋西北,虽然黄土地还没被覆盖,但绿色已经遍及各个角落了。
3.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又是谁创造的呢?这期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青山不老》来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字词识读。
通过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分段朗读等方法,纠正易错读音。
2.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等词语的读音和书写。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关于背景。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2.导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写窗外参天的杨柳,写满山满沟的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绿意盎然、松涛阵阵、树叶微泛轻波的美好画面。这些都是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开篇这样写,意在引起人们的兴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
3.导读第2~5自然段。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文中引用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这里的自然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二三丈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县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老人却创造了这块绿洲,足见他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之大。环境描写更衬托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辛及奉献精神。
(2)从老人一天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老人一天的生活中,我体会到了种树成了老人生活的全部,老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种毅力多么令人敬佩!
(3)这位老人创造出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他用十余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他还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4)你是如何看待老人的选择的?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知道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4.导读第6~7自然段。
(1)“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如何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青山,生命的意义在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大,老人的精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将永远植根在我们心中。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起点明主题的作用。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通过写一位山野老农用十余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表现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了以一位老人的力量创造出的巨大绿洲,说明只要坚持,终会创造出奇迹。同时,老人的精神也激励着后来人,为保护祖国的绿地、维护祖国的生态环境贡献出一份力量。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山野老农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用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农由衷地敬佩和赞美。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通过阅读课文,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进行解说。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