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全国人民无法充分表达哀思。所以在新的历史转机出现之后,1977年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才得以公开发表。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不仅表达了在那特殊的年代里亿万人民的心声,还体现了人们面对时代转折的复杂思考。周总理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这首诗使周总理的形象“复活”了,遍布在祖国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以至每一个地方。十里长街送总理,冒着凛冽的寒风,爷爷抱着孙子,老泪纵横;母亲搀着孩子,失声痛哭;男女老幼,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这是人民的悼念,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人民的悼念。
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体会拟人、反复手法的运用在表现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2.加深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学习周总理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之一;他博学多才,心怀天下;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来缅怀这位让中国人民崇敬的好总理,感受亿万人民热爱周总理的深挚感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
hōng(轰)鸣 宿营(sù) 篝火(gōu) liáo(辽)阔
2.作者链接。
柯岩(1929年7月14日——2011年12月11日),女,满族,原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河南郑州,儿童文学家、诗人,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作品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主要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报告文学《船长》《癌症≠死亡》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感情基调,并标出每小节的语调变化。
【交流点拨】本诗是一首怀念诗,感情基调应是深沉缓慢的。以第一小节为例,其语调是:
2.理解诗歌的停顿,正确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①三字句,是一二停顿,如:周?总理
②四字句,是二二停顿,如:你在?哪里
③五字句,是二二一停顿,如:我们?想念?你
④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停顿,如:我们?对着?高山?喊
⑤八字句,是二二二二停顿,如: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3.再听课文录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交流点拨】怀念、热爱、崇敬、爱戴。
4.划分诗歌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节):呼唤周总理,倾诉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第二部分(第2-7节):寻找周总理,展现周总理的不朽业绩和光辉形象。
第三部分(第8节):找到周总理,颂扬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第四部分(第9节):倾诉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
(二)深层探究
1.诵读第一节,说说诗歌是怎样起笔的?为何这样起笔?
【交流点拨】用询问的句式、深情的呼唤起笔。询问的句式能把压抑胸头已久的真情强有力地迸发出来,冲击读者心灵,引起强烈共鸣;而深情的呼唤,能反映出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的深情。
2.诗人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前四幅画面描绘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一共描绘了失去了周总理的“我们”急切地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以及到天安门寻找周总理的五幅画面。
第一幅是万里征途雄伟的长卷画。它概括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光辉一生。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愿中华腾飞”到“八一”南昌起义,从江西到陕北,从延安到北京……真是“革命征途千万里”。征途上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总理始终无私地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诗人借山谷回音颂扬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颂扬周总理为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一生的崇高品质。
第二、三、四幅是一个个特写的镜头。“闪”着的是汗滴,是总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不朽精神,“闪”显示了阳光的灿烂,从沉甸甸的谷穗上“闪”着的汗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伟大人物与农民一起耕耘,一起播种幸福。
篝火熊熊,火光映照着伐木工人挂着幸福微笑的脸,工人们兴奋地谈论着、回忆着。从这幅画面中,我们仿佛听到总理爽朗的笑声,亲切的话语。
战士面对碧波荡漾的大海,守卫祖国的海疆,周总理亲手给战士“披”上大衣。从这个画面上,我们还依稀看到周总理爱抚战士的动作,亲自感受到周总理对群众体贴入微的感情。
周总理和工人,和农民,和战士在一起,亲如骨肉,同甘共苦。诗人选取了生活中几个典型性的细节,创作了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画面。情寓其中,意蓄其内,展现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和高大形象,赞颂了周总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品质。
3.第五幅画面与前四幅画面有何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前四幅是从山谷、大地等不同角度反复歌颂,第五幅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推进,关键在于“深”。呼唤是“深情”的,竭尽全力,倾诉心声。应答两个“轻些”,两个“正在”,既饱含深情,又唤起人们难忘的回忆。
4.第八节连用几个“在这里”“在一起”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极其强烈地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思念、崇敬、爱戴之情。而且这种表达有起伏、有波澜,由激昂而舒缓、远扬,正舒缓之时又激昂起来,不断叩击人们的心扉。
5.诗歌的题目《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为什么不用“您”?
【交流点拨】因为是呼唤寻找,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显得人民与周总理亲密无间。如果用“您”,只能表达对周总理的尊敬,达不到用“你”的这种艺术效果。
四、板书设计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 岩
五、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纪念周总理的文章,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世纪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