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导学案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将近80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是学生,连我们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掌握一些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为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主席和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学法指导】
1、我能在小组内比赛朗读全诗,并推选代表在班上朗读,谈谈朗读技巧。
2、我能找出体现红军长征路上的“难”,以及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诗句,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3、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借组工具书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试着感悟诗意。
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来练一练。
3、通过预习,我还能提出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诗中哪个字点出了长征的苦,哪个字点出了红军的大无畏?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4、这首诗通过“ ”“ ”“ ”“ ”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达标测评】
1、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2、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3、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5、我能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准确说出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英勇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