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结合当下疫情致敬英雄、清明祭奠先烈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辨析形近字 “避”和“僻”,重点指导书写“靴”“魔”,正确读写“埋头”、“整理”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的四件事。
3.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形象,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4.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5.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教学难点:
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启学——祭拜先烈,切入课题
今年的清明节,全国人民都在祭奠因抗击新冠肺炎而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们。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疫情的有效控制,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永垂不朽,不可磨灭,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亦或是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平凡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忠贞不渝、不屈不挠的革命主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时刻听从党的号召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学习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同学们,在战争年代,在和平时期,在疫情过程中,你们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向大家介绍一位自己熟悉的英雄人物。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但如何介绍才能让别人也感动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跟随作者李星华,看看她是如何来介绍十六年前的那件事的。
【设计意图:防疫抗疫已有一年多,我们一同度过了不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寒假,不一样的新学期,那些英勇无畏、舍身奉献的一线工作者们令我们敬佩不已,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现实英雄,由生活到文本,自然过渡,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凸显出来,与课文内容产生共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预学——掌握生字,理清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的勇士、狼牙山五壮士...... 我们为他勇堵枪眼而感动,为他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定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他们是为新中国的解放、为世界的和平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一起走进第11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活动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请拿出课前填好的预习单,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1.出示生词卡片,随机点名学生进行领读,及时正音。
2.辨析“避”和“僻”。避(bì):辶,和走有关,躲开,防止。词组:躲避、回避、避暑僻(pì):亻,和人有关,偏远;很少有人去。词组:偏僻,僻静
3.指导书写。
靴: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穿插避让。
魔:半包围结构,按照从外到内的书写规则来写。哼:不要多一横。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填写的预习单,课上朗读正音,指导书写。扫除障碍,为后续项目学习活动做准备。】
活动二:初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2.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梳理课文内容:
(1)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坚持留在北京。(被捕前)
(2)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反动军阀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被捕时)
(3)第19~29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依然镇定、沉着。(被审时)
(4)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3.引导发现——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4.课堂总结。
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第2课时
板块三:探学——细品人物描写,感受革命精神
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以下事情: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体会他的忠贞,学习他的品质。
活动一:抓住关键语句,品析人物形象。
默读“被捕前”的段落,画出描写父亲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疑惑,可以像老师这样。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那年春天李钊那么忙,为什么不能离开北京?
总结方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批注可以是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是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疑惑、问题,这样会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同时,借助背景资料,也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2.请同学们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自由朗读“被捕时”“法庭上”的段落(8—29自然段),你读出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读得过程中,注意标出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再全班进行交流汇总。
预设:
从 “纷乱”和“不慌不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敌人的虚张声势和李大钊的镇定自若。
活动二:感悟人物精神,学习构段写法。
1.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2.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
前面埋下伏笔,后面揭晓答案,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了解得更加清楚,产生更深的印象。
板块四:助学——了解生平背景,塑造人物形象
过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也学会了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及前后照应的构段方法来讲好故事。
1.你们课前还搜集到哪些关于李大钊先生的内容呢?(学生交流)
2.教师补充。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3)1927年4月28日被捕的当天下午,李大钊就被讯问。他虽回答了审讯中提出的所有问题,但却从未透露党的任何有效信息,反而还宣传了党的主张。奉系军阀安国军总司令部等组成的特别法庭对李大钊案件进行“军法会审”,决定对李大钊等判决绞刑,立即执行。
(4)敌人第一次把李大钊绞昏后又放下来,仍然劝他“悔过”。李大钊同志苏醒过来,愤恨地说:“你们把我绞死,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第二次还是劝他“悔过”,李大钊慢慢地睁开眼睛,冷笑一声说:“力求速办!”敌人的妄想完全破灭,第三次结束了李大钊的生命。
3.用学习到的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讲给同桌听;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讲一讲李大钊的故事。
板块五:延学——走进“英雄”、感悟“英雄”
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我们感动,我们震感,我们崇拜!跟随文本走进历史车轮,通过文字的传递和感染,真切感受到了先烈们对革命事业的坚贞,对革命理想的坚定。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他们为了国家独立、繁荣,为了人民自由、幸福,纵然遭受敌人的残酷折磨,甚至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也义无反顾,奋勇向前。
再看看我们的身边,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临危不惧、主动请缨的事迹层出不穷,看看他们脸上被口罩勒出的印痕,看看他们身上汗湿得能拧出水来的防护服,看看他们疲惫不堪、席地而坐的神情,他们就是冲杀在火线上的勇士,毅然决然冲向病房的背影,是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最闪光的标识。
接下来,我们更加深入的走进“英雄”当中,进一步感悟“英雄”之力吧!
活动一:追寻先烈足迹。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李大钊,你还知道哪些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呢?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向同学们推荐并完成推荐稿。
活动二:抗疫英雄,我想对你说。
2020年的清明节,全国上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奠活动。全国下半旗致哀,机动车鸣笛致哀,我们原地默哀。
这些离开我们的英雄中,有抗疫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抗疫志愿者、有凉山大火中遇难的灭火队员......看到这些,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清明节缅怀逝去的英雄”为主题,写一段话或录制一段视频,说出你心中的那些话......
完成作品之后,将制作成《缅怀英雄》的作品集,在班级群里分享。
(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任选其一完成活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