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18:42: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课外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文字游戏
1.你能在括号里填出叠词吗?
课件出示:清风( )明月( ) 炊烟( )白雪( )秋雨( )芳草( )
2.指名学生填出括号里的内容。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秋雨(绵绵) 芳草(萋师: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请看词语“杨柳依依”,你能照着这个词语的样子,在萋)
师:这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读两遍。(生读)再把括号里面的叠词和前面景物的词语交换位置读两遍。(生读)
师:同学们,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习作一定有帮助。
二、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
师:“鼓”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看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除了看注释,你还知道什么方法?(板书看注释 看插图)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4.交流反馈
指名朗读,聚焦难读的句子。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汤”,借助注释理解“善哉”“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
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好语气词“哉”“乎”。指导书写“哉”和“魏”。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引导学生交流“破琴绝弦”和“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把琴摔破,把弦弄断,足是值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再有节奏地齐读全文。(课件出示全文)
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意思?
三、走近知音——读懂课文内容
1.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伯牙、锺子期)
这两个人在干嘛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听琴)哪句话告诉我们的?(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在具体描写伯牙弹琴和钟子期听琴呢?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抽生汇报。
出示课件: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抽学生读一读。
3.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就是文中说的“若太山”“若流水”(板书)
4.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在钟子期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说)谁来读读这巍峨的泰山?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5.哪个字表现出了泰山巍峨?是呀,一个“魏”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6.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谁来读读。
师:你抓住了“汤汤”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7.俞伯牙心里想到高山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出来,钟子期两次都用了一个词语对伯牙进行称赞,你发现了吗?(生:善哉。)
是啊,古人赞美别人时用“善哉”,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真好啊!真棒啊!了不起!”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善”字在此表示“好”的意思,而哉和乎都是语气词,在读的时候,乎字后面要稍作停顿。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伯牙,你们只读钟子期赞美的语言。(师引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们对伯牙大大地赞美。
四、走进知音
(一)、何为知音?
1.师:据史料记载,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作为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我相信,他的琴声里除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一定还会出现这些动人的景象。一起读读,想想画面。
课件出示: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秋雨、皑皑白雪、萋萋芳草。
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师:琴声悠悠,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听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让我们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师:现在,我们全班同学都是钟子期,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志在秋雨——志在白雪——志在芳草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孩子们,老师想问问你们,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到,他真是伯牙的知音呀(板书知音)
5.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知音的千古名句,让我们来读一读。
知音世所稀---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高山流水遇知音。——《列子。汤问》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增广贤文》
(二)、相遇相知
师: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于是,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3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3句。
五、知音之死
1.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分别的时候到了,他们相约来年中秋节再在老地方相聚,第二年的中秋节到了,当伯牙满怀欣喜,如约来到江边,却没能等到知音的踪影,等到的却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伯牙拨动琴弦,任高山流水的旋律在山林间流淌,琴声是那样的急促、悲凉、如怨如诉。
课件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齐读。
2.当伯牙拨动琴弦,志在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拨动琴弦,志在流水的时候,也不会再有人像子期那样赞美——“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如果你是伯牙,再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4.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伯牙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读最后一句话。
5.子期死了,伯牙悲痛欲绝,我们怎么忍心看他如此的痛苦,你能说几句话,劝劝伯牙,安慰安慰他吗?拿出纸和笔,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六、追忆知音——此曲只因天上有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非常分明。前面三句,那是知音相遇的快乐,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最后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子期死了,多情的伯牙无情地摔碎了古琴,只给后世留下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这曲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