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北大景色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抗战爆发后,郁达夫下南洋联合当地华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文章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合作探究:提到北(平)京,大家都会想到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比较出名的地方,作者为何丝毫不提这些呢?
漂泊在外的人们会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称作“故乡” ,作者取名为“故都”的秋,也有这个意味在里面。郁达夫在此时是以一个居住在北平的住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名胜古迹是外来人最易注目的,而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凡自然之景物,才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接触之物。因而,越是这些平常之秋景,反而更能突出“故都”的“秋味”。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自主思考:
作者辗转两地也要饱尝的故都的“秋味”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出来呢?
秋日的庭院
秋槐的落蕊
衰弱的秋蝉
淅沥的秋雨
成熟的秋果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提问:郁达夫为什么要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景色?
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远离政治生活的喧闹,更多的是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他所写芦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
他所选择的公园,不是游客很多的胜地,而是相对幽静的陶然亭,就在这幽静的公园中,
合作探究
秋院静观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日奇果图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在第一幅图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
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和悲凉?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景物:
1、一椽破屋
2、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5、喇叭似的牵牛花
6、尖细且长的秋草
荒凉、衰败、沧桑
视觉,高远清爽
听觉,以声衬静
悠闲惬意
悲凉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要的就是清冷
作者所要求的点缀也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同样给人以悲凉之感。)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忧虑之情。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的落寞与悲凉感,照应后文对古人悲秋的哲思。
一大片 “铺得满地”的落蕊,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凋零。
生命的绽放固然美丽,但我们也要学会发现生命的凋零之美也是一种领悟。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秋蝉哀鸣,牵动心魄。
蝉凄哀的“嘶叫”充满北平,遍布每个角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种生命行将结束的“衰弱的残声”,给人以悲凉感,引发人对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思考,扣击人的心扉,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骆宾王、柳永、辛弃疾等都曾写过与蝉相关的诗词,“蝉”寄寓了多样的人生感怀。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1、“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声音“息列索落”,静 ;
2、声调──缓慢悠闲。
内容──清凉,渐生凉意。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望保住这悠闲;反衬出时局的危急,更突出悲凉之意。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1、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
。
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运用对比,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突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
。
语言: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手法: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对比手法
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精巧,首尾呼应
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情景交融
本文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