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15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5.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15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17: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定 风 波
苏 轼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有人说当面对挫折时,李白是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是一走了之。而另一位诗人,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他遇到挫折时是“一笑了之”,这便是苏轼。一首《定风波》就是诗人苏轼“一笑了之”最好的写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作《定风波》。
诗词吟诵
诗歌素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思+议】
1、分析词前小序的作用?
2、该词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字数限定在30字内)(6分)
3、探讨“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4、从这些词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1、词前小序的作用?
明确:词前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写作缘由。
【展】
2、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一个怎样的场景?
上阕: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阕: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轻。
【展】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展】
4、从这些词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多想一二,知足常乐。
6、面对生活,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窗外花开花落-------
小结:
《定风波》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这两首词和《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将这三首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定风波》:表现词人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反映词人消极悲观与豁达相矛盾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和抑郁的心情,同时更显示了作者对待挫折旷达乐观的胸襟。

赤壁
杜牧 〔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明确:同意这种观点。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是通过“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由假设的代表东吴尊严的美丽的二乔被俘受辱这件事,来点评三国旧事,饶有情味,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课内素材积累
苏轼的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也是最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