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从天空观察地球,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为白色和蓝色,白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的是( )
A.大气圈、水圈 B.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岩石圈 D.岩石圈、大气圈
(2021高一上·湖南月考) 2021年11月11日凌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冲绳以南海域,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附近海面可能会出现轻微波动,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3.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2021高一上·临沂期中)2019年11月,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向空中喷出滚滚浓烟。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软流层 B.地壳 C.下地幔 D.岩石圈
5.图1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d和c B.e和f C.d和e D.b和c
6.下列选项对喷发后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顺序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021高一上·怀仁期中)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8.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合称为岩石圈
D.图中③包括软流层
9.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 B.地幔是由气态物质组成的
C.地幔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10.(2021高一上·凤城月考)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020高一上·顺德期中)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I、Ⅱ、Ⅲ圈层分别代表的是( )
A.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1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太平洋海盆
C.华北平原 D.马里亚纳海沟
二、综合题
1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 。
(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 。
(3)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
(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 。
14.(2020高一上·郎溪月考)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其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 。
(4)图中圈层E中有一个 层,推断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组成。
15.(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称为 ,A+B+C统称为 ;D称为 ,是 发源地;C+D+E都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 ,G为 。
(3)地震波在G界面地震波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
(4)请据图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
16.(2019高一上·安徽期中)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震波在地面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 界面。
(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图中 (选填①②③④),名称为 (填内部圈层名称)。
(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的 ,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 。
17.(2020高一上·太原期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后,老师要求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请你按以下要求做好准备。
(1)用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从圈层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颜色,代表岩石圈,蓝色是海水的颜色,代表水圈;白色是大气在阳光下的白茫茫,代表大气圈;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答案】2.B
3.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2.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而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B正确。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A错误。软流层的深度为80-400千米,下地幔在软流层之下,CD错误。故答案为:B。
3.地震波在传播过程当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到达时,地面上人的感觉到是上下颠簸,横波到达时,地面上的人感觉为左右摇晃。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4.A
5.C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4.“火山灰”为岩浆喷发形成,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岩石圈的范围是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至地表的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因此图中岩石圈的范围是d和e,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进入水圈和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最后进入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B
8.C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幔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7.火山喷发物质主要为岩浆。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故B正确,A、C、D错误。
8.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则图中①②为地壳,③为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图中①②③合称为岩石圈。A、B错误,C正确。软流层之上的部分为岩石圈,D错误。故答案为:C。
9.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A正确;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B错误;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错误。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表四大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对位置特征大致是:岩石圈居下,大气圈居上,水圈居中,生物圈最为特别,没有独立的圈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由此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1.从图可知,形成降水主要是大气层的对流层,I大气层;Ⅱ层岩石圈,Ⅲ圈层为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地壳的厚度一般陆地厚于海洋,高山厚于平原,四选项中最薄的应为马里亚纳海沟,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答案】(1)横波;纵波
(2)莫霍面;古登堡面
(3)地幔;外核;内核
(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2)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 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 古登堡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点评】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14.【答案】(1)横;纵;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地壳
(3)消失;突然下降;液;磁场
(4)软流层;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且在地表以下2900km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2)读图可知,地震波在经过D界面时波速都明显增加,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地壳。(3)观察图分析,A波在F处波速完全消失,B为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而横波和纵波通过物质状态不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波速在F处发生变化,说明E物质状态为固态,G物质状态为液态;一般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4)圈层E为地幔,上地幔顶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源地;地球上的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够通过固体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
15.【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岩浆;地幔
(2)莫霍面;古登堡面
(3)纵波明显减速;横波消失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人们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其中在上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莫霍面位于地面以下约33km深度处,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km深度处,因此F为莫霍面,G为古登堡面。读图可知:A和B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A+B+C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D位于上地幔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2)莫霍面位于地面以下约33km深度处,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km深度处,因此F为莫霍面,G为古登堡面。(3)G界面为古登堡面,在古登堡面处,纵波明显减速,横波消失。(4)读图可知,A、B所在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结构特点为:厚度不均,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16.【答案】(1)古登堡
(2)②;地幔
(3)地壳;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地震波在地面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②位置,名称为地幔。 (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点评】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17.【答案】(1)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里三圈和外三圈,如图所示:
(2)、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从天空观察地球,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为白色和蓝色,白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的是( )
A.大气圈、水圈 B.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岩石圈 D.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颜色,代表岩石圈,蓝色是海水的颜色,代表水圈;白色是大气在阳光下的白茫茫,代表大气圈;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2021高一上·湖南月考) 2021年11月11日凌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冲绳以南海域,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附近海面可能会出现轻微波动,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3.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答案】2.B
3.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2.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而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B正确。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A错误。软流层的深度为80-400千米,下地幔在软流层之下,CD错误。故答案为:B。
3.地震波在传播过程当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到达时,地面上人的感觉到是上下颠簸,横波到达时,地面上的人感觉为左右摇晃。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临沂期中)2019年11月,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向空中喷出滚滚浓烟。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软流层 B.地壳 C.下地幔 D.岩石圈
5.图1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d和c B.e和f C.d和e D.b和c
6.下列选项对喷发后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顺序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4.A
5.C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4.“火山灰”为岩浆喷发形成,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岩石圈的范围是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至地表的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因此图中岩石圈的范围是d和e,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进入水圈和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最后进入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怀仁期中)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8.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合称为岩石圈
D.图中③包括软流层
9.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 B.地幔是由气态物质组成的
C.地幔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7.B
8.C
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幔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7.火山喷发物质主要为岩浆。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故B正确,A、C、D错误。
8.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则图中①②为地壳,③为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图中①②③合称为岩石圈。A、B错误,C正确。软流层之上的部分为岩石圈,D错误。故答案为:C。
9.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A正确;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B错误;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错误。故答案为:A。
10.(2021高一上·凤城月考)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表四大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对位置特征大致是:岩石圈居下,大气圈居上,水圈居中,生物圈最为特别,没有独立的圈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由此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2020高一上·顺德期中)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I、Ⅱ、Ⅲ圈层分别代表的是( )
A.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1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太平洋海盆
C.华北平原 D.马里亚纳海沟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1.从图可知,形成降水主要是大气层的对流层,I大气层;Ⅱ层岩石圈,Ⅲ圈层为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地壳的厚度一般陆地厚于海洋,高山厚于平原,四选项中最薄的应为马里亚纳海沟,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 。
(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 。
(3)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
(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 。
【答案】(1)横波;纵波
(2)莫霍面;古登堡面
(3)地幔;外核;内核
(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2)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 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 古登堡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点评】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14.(2020高一上·郎溪月考)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其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 。
(4)图中圈层E中有一个 层,推断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组成。
【答案】(1)横;纵;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地壳
(3)消失;突然下降;液;磁场
(4)软流层;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且在地表以下2900km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2)读图可知,地震波在经过D界面时波速都明显增加,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地壳。(3)观察图分析,A波在F处波速完全消失,B为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而横波和纵波通过物质状态不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波速在F处发生变化,说明E物质状态为固态,G物质状态为液态;一般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4)圈层E为地幔,上地幔顶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源地;地球上的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够通过固体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
15.(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称为 ,A+B+C统称为 ;D称为 ,是 发源地;C+D+E都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 ,G为 。
(3)地震波在G界面地震波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
(4)请据图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岩浆;地幔
(2)莫霍面;古登堡面
(3)纵波明显减速;横波消失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人们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其中在上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莫霍面位于地面以下约33km深度处,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km深度处,因此F为莫霍面,G为古登堡面。读图可知:A和B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A+B+C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D位于上地幔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2)莫霍面位于地面以下约33km深度处,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km深度处,因此F为莫霍面,G为古登堡面。(3)G界面为古登堡面,在古登堡面处,纵波明显减速,横波消失。(4)读图可知,A、B所在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结构特点为:厚度不均,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16.(2019高一上·安徽期中)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震波在地面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 界面。
(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图中 (选填①②③④),名称为 (填内部圈层名称)。
(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的 ,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 。
【答案】(1)古登堡
(2)②;地幔
(3)地壳;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地震波在地面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②位置,名称为地幔。 (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点评】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17.(2020高一上·太原期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后,老师要求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请你按以下要求做好准备。
(1)用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从圈层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
【答案】(1)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里三圈和外三圈,如图所示:
(2)、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点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